根據《財訊》報導,隨著電動車、儲能趨勢崛起,鋰礦已被視為戰略物資,成為各國兵家必爭之地。中國企業在南美洲併購行動積極,歐美廠商也加緊投入,打造自主的供應鏈。
近年來電動車、儲能兩大趨勢銳不可當,帶動鋰電池的需求倍數激增;因顏色特徵被稱為「白色石油」的鋰礦,雖然蘊藏量豐富,但從發現到開採往往需耗時6、7年,還需要加工精煉才能達到電池級程度,因此鋰電池所引發的鋰礦爭奪戰已經愈演愈烈。
《財訊》報導指出,鋰電池具有重量輕、能量密度高、使用壽命長與充電速度快等優點,過去10年被廣泛應用於手機、筆電上。未來隨著歐美等地禁售燃油車,以及全球再生能源的滲透率提升,電動車與儲能將是驅動鋰電池需求成長的兩大引擎。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自2015年起,全球鋰產量已成長為3倍,2021年達到年產10萬噸,估計在2030年前產量將再大增至70萬噸的規模。
版圖 南美鋰三角占鋰礦總量逾半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報告指出,全球已探明的鋰資源為8900萬噸,56%蘊藏於南美洲,集中於安地斯山脈海拔2000、3000公尺的鹽湖,也就是智利、阿根廷,以及玻利維亞3國的交接處,因而稱之為「南美鋰三角」。其中玻利維亞2100萬噸、阿根廷1900萬噸、智利980萬噸。其他鋰資源較多的國家,還有澳洲730萬噸,中國510萬噸等。
根據《財訊》報導,全球鋰礦蘊藏量豐富,卻仍供不應求,關鍵就在於開採週期長,以及加工精煉技術難度高。在一望無際的白色平原地底下抽出鹵水,放置在蒸發池中經過18個月的日照濃縮而成鋰鹽,之後再經過加工精煉才能成為鋰電池的碳酸鋰。另一方面,鹽湖主要分布於較為惡劣的自然環境,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較欠缺的地區,加上容易受制於天氣的影響,導致鹽湖提鋰的生產效率不高。
相較於鹽湖提鋰,澳洲的礦山提鋰技術較為成熟,品質穩定可靠,可直接生產電池級碳酸鋰,因此使得澳洲成為最大的鋰產國,占比超過46%。儘管鹽湖中鋰資源儲量遠大於礦石中鋰資源儲量,但是鹽湖中雜質較多,尤其是鎂鋰因化學性質類似,比較難分離,且鹽湖品質差別較大的情況下,技術與方法並不能通用。但若是從零開始的話,不論是鹽湖或者礦山,需要經過勘探、設計、建設,以及當地政府審核等繁複程序,往往需耗時6、7年。
強攻 中國企業併購背後是國家撐腰
《財訊》報導指出,鋰是關鍵的正極材料,占電池芯成本近5成之多。在能源轉型時代,鋰早已成為戰略物資。中國不只將其納入國家政策,也在背後支持中國企業到海外展開併購。以中國兩大鋰業巨頭為例,天齊鋰業2018年即以42億美元入股智利化工礦業公司(SQM),取得23.77%股權;贛鋒鋰業2022年也宣布將以9.62億美元,百分之百收購阿根廷礦業開發公司Lithea。
不只南美洲,在澳洲也可以看到中資的身影。天齊鋰業目前持有澳洲Greenbushes礦業26%的股權;贛鋒鋰業也投資澳洲Leo Lithium礦業,並藉此掌握到非洲的鋰礦資源。
不過,《財訊》分析,中國企業在全球併購鋰礦的企圖,已引起各地政府與民眾的警惕。中國電池大廠比亞迪原取得智利阿塔卡馬鹽沼的鋰礦開採合約,2022年遭到當地最高法院撤銷。在阿根廷,中國紫金礦業的一項鋰礦投資案,也因當地社區抗議而喊卡。鋰礦開採與加工過程不但耗水也耗能,並造成當地環境汙染,在玻利維亞、智利,以及阿根廷,都遭到當地居民、環保人士的強烈反對。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曾表示,鋰的蘊藏量很豐富,挑戰在於需要精煉到電池級的極高純度。他強調,鋰精煉產業的毛利跟軟體業差不多,「如同握有一台印鈔機」。
《財訊》報導指出,目前,鋰礦精煉技術與產能掌握在中國手中,占比高達8成。換句話說,全球各地開採出來的鋰礦幾乎都要送到中國進行精煉,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鋰產量可以達到16%以上的供應比重。
嚴守 歐美積極補貼提升在地自主能力
鋰礦的精煉除了中國,美國、智利、澳洲等國廠商,近年來也加緊投入。如美國雅寶、利文特(Livent)、美洲鋰業,以及澳洲的Orocobre、智利的SQM等廠商,都建立了鋰精煉工廠;甚至連特斯拉也有意在美國德州打造自己的氫氧化鋰精煉廠,進一步提高在地供應能力。
事實上,根據《財訊》報導,歐盟各國與美國都早已警覺到,鋰產業鏈的精煉與電池產能幾乎已被中國壟斷,為了降低供應鏈風險以及減少碳足跡,無不積極提高鋰產業鏈的在地自主能力。美國除祭出IRA(削減通膨)法案,也引用《國防生產法》,補貼電動車電池必須的鈷、鎳、鋰、石墨等礦物開採生產。
美國銀峰鋰礦預計2025年時產量將加倍,另外包括加州索爾頓湖、北卡羅萊納州、緬因州都有鋰礦開發計畫。法國礦業大廠Imerys 2022年底也宣布,計畫在法國中部開採鋰礦。
根據《財訊》報導,新能源研調機構InfoLink資深分析師袁芳偉認為,「垂直整合」以及「在地化」,將成為鋰產業兩大發展趨勢。特別是從電池製造到下游的電動車組裝,乃至未來10年之後的鋰電池回收,此外戰線也將擴及到電動車品牌廠該如何積極與上游材料廠商尋求策略合作。
至於歐洲相對缺乏鋰礦資源,鋰電池回收未來也將成為鋰原料的重要來源之一。TrendForce預測,預計2026年之後全球將迎來鋰電池的大規模退役潮,至2030年全球回收的動力和儲能鋰電池預計將超過1000GWh(10億瓦/時),從中可以獲得超過54萬噸碳酸鋰的鋰原料資源,較2022年大增11倍。
鋰產業供應鏈發展正方興未艾,各國短期內要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高度依賴,快速建立完整的鋰電池產業鏈及其相關配套產業,仍將存在很大的挑戰。…(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78期)
延伸閱讀:
為什麼台積電大漲,英特爾大跌?同樣面對產業逆風 兩大龍頭法說會後兩樣情的背後關鍵
林修銘:留不住好公司,就是對我最大的指責!新董座奔走融入新創圈 證交所老店跟著動起來
歷經飯店燒錢、旗艦店遭解約收回風暴... 吳旻潔:誠品生活,已經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