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防護力消退,加上冬季感染高峰,中研院學者何美鄉看中國防疫政策大轉向,認為從封控到解封都缺乏科學考量,而無法掌握中國的病毒變異情形,是國際憂慮所在。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於二○二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公告,新冠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冠病毒感染」,且自二三年一月八日起防控措施從乙類甲管降為「乙類乙管」(取消隔離措施)。從滿街「大白」(防疫工作人員)、民眾每隔不到三日就得核酸檢測的嚴格封控,到如今堪稱完全鬆綁,只花了不到一個月。
長期封控 中國面臨「免疫負債」
卻選在免疫力低落時間點開放
評論這一次中國戲劇性的解封轉折,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直言:「站在人民權利的角度,早該解封了。」不過,慢,並不是她所認為的最大問題,「問題是,中國解封『選了最糟的時機』,而且,從封控到解封都缺乏科學考量。」
關於「最糟的時機」,她解釋,首先,冬季為病毒傳染高峰,以流感為例,無論歐美甚至台灣,在此時節都會出現所謂「季節性高峰」,「確切原因科學界尚未完全釐清,但仍有初步解釋。」除了寒冷讓民眾傾向留在屋內、密閉門窗群聚,導致病毒傳播速度快,「溫度低也將延長病毒在環境中存留時間;另外,以生物學角度而言,冬天上呼吸道表皮易受感染,也會提高感染機率。」
「最糟時機」不只季節因素,中國經歷長時間清零封控,在將近三年期間,歐美、台灣都是在疫苗普遍施打後逐步解封,民眾在疫苗提供保護力的期間,透過感染不同病毒建立廣泛免疫力,「但中國是打了疫苗後仍厲行封控,選在此時徹底開放,現階段廣泛流行的病毒,都是經過多世代汰選的『免疫逃避株』,可規避現有抗體。」
免疫逃避株肆虐,又遇上免疫力降低的時間點。她分析,中國自二二年春季後疫苗施打率下降,且隨時間過去,疫苗提供的保護效果逐漸降低,而幾個「最糟時機」疊加後的結論,「中國現階段解封感染率會很高,重症比率可能也會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