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35歲前,我對椰子的看法非常狹隘又有些負面。我在1986年來到英國以前,甚至沒有看過椰子,因為南韓太過北方,椰子無法生長,國家太過貧窮,無法進口像外國水果這樣的「奢侈品」。我唯一吃過的椰子,就是做為異國零食販售的餅乾裡混入的椰子絲。
1990年代晚期,我第一次到墨西哥的坎昆享受熱帶海灘假期,那也我第一次喝到鳳梨可樂達,從此對椰子完全改觀。
椰子不只可以吃。未成熟的椰子更是現成的乾淨水源。據說,跨越熱帶海域的遠洋船隻習慣載送未成熟的椰子做為緊急水源。椰子油是很受歡迎的烹飪油,聽說是英國炸魚薯條店最早使用的植物油—炸魚薯條是19世紀中葉的猶太移民發明的。椰子油也是肥皂和化妝品的重要原料;在石油製成的潤滑劑問世前,椰子油在工廠裡被當成潤滑劑;最後,椰子油可以提供甘油,用來製造炸藥(請見〈鯷魚〉)。椰子殼的纖維可以製造繩子、刷子、布袋、蓆子,同時也是床墊的填充物。此外,椰子也是燃料來源,椰子殼可以製成煤炭,椰子油則能夠製成生質柴油,菲律賓人很早便這麼做了。
椰子的用途這麼多,已經成為熱帶自然資源豐富的象徵。至少,很多不住在那個地區的人是這麼想的。難怪,有一款在英國和加拿大很受歡迎的巧克力棒「Bounty」(物產豐饒之),內餡就是椰子口味,包裝上畫了椰子樹、蔚藍大海、白沙灘和剖開的椰子。這或許不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巧克力棒,但還是足以被瑪氏巧克力(Mars)放進迷你巧克力棒慶祝禮盒,跟瑪氏、士力架、特趣、Galaxy、銀河等明星巧克力棒並駕齊驅。
椰子跟熱帶地區的關聯是如此強大,許多經濟學家為了教導學生一些基本的經濟學概念而使用「魯賓遜經濟體」模型,講的便是只有生產和消費椰子的單一商品經濟—雖然《魯賓遜漂流記》根本不曾提過椰子。
若說椰子在許多人心中是熱帶地區自然資源的象徵,它也常被用來「解釋」該地區常見的貧窮現象。
富國常會設想,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人民工作不夠勤奮。由於窮國大部分都位在熱帶地區,富國往往認為窮國人民缺少工作倫理,因為熱帶的豐富資源讓他們太好過了。富國常想像熱帶地區到處都有食物,香蕉、椰子、芒果等遍地生長,而高溫炎熱的天氣也讓人不需要堅固的住所和很多衣物。
所以,熱帶國家的人不用辛苦工作就能生存,結果就變得沒有那麼勤勞。這個概念常常使用椰子來呈現,雖然大部分是在私下表達,畢竟這個論點帶有侮辱成分。主張「熱帶缺乏工作倫理」的人認為,熱帶國家會窮,是因為當地人都躺在椰子樹下等椰子掉下來,而不主動種植或製造東西。
這個說法貌似合理,但其實完全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