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台灣無論外貿、投資或消費,皆表現亮眼,帶動全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突破6%,創11年來新高;然而,受俄烏戰爭爆發、通膨高漲,以及主要經濟體央行,紛紛啟動升息循環等因素影響,今年台灣經濟成長預測值,不僅遠低於去年,估計2023年,仍會繼續面臨下行風險。
根據主計總處預測,2022全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3.06%,較前次預測下修0.7個百分點,且預期2023年經濟成長僅2.75%,較8月預測下修0.3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2021年台灣GDP創高、2022亦可維持正成長;但,就薪資統計來看,經濟成長的果實,似乎並未雨露均霑地,分配到多數勞工手中。
由主計總處資料可得知,今年1至10月,剔除物價因素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萬1346元,年減0.13%,是近6年同期,首次出現負成長。
太依賴出口、中國市場、半導體相關產業 導致經濟結構失衡
「前一陣子,(連續)好幾個月,新聞上一天到晚說,我們貿易出超屢創新高,好像大家應該慶祝,其實這非常嚴重!」台大財金系兼任教授劉憶如直言,台灣經濟太依賴出口,出口地區太依賴中國,出口項目又太依賴半導體、資通訊等產業,導致經濟結構失衡;如今,隨著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台灣出口勢必大受衝擊。
據中研院統計,今年1到11月,台灣出口總值中,有38.6%,是銷往中國(與香港),占比居冠;而美國和日本,則分占15.6%和7%。
經濟過度依賴出口,「意思是,你賣東西給其他國家。但,人家要不要買?取決於他們有沒有錢。就經濟預測來看,明年各國GDP多半不理想,他們對我們的進口,都會減少,所以台灣出口,會受到很大影響。」劉憶如說。
外界預期,中國鬆綁防疫措施後,勢必會經歷一段混亂期,恐使經濟承壓。劉憶如表示,「中國明年(經濟)情況不好的話,首當其衝的,一樣是台灣。」
全球景氣降溫 外銷力道明顯轉弱
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約3%,但2023年,恐無法「保3」。中央研究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周雨田不諱言,「2023年情況比今年低迷,這是確定的,2022下半年,就已明顯往下走。」
周雨田引述世界貿易組織(WTO)資料指出,今年第4季,商品貿易指標降至96.2,低於趨勢值(100),創2020年以來新低;IMF也在10月提出預測,全球貿易成長率,將從2022年的4.3%,降到2023年的2.5%。
此外,經濟部統計亦顯示,今年9至11月,台灣外銷訂單金額年增率,已「連3黑」,且估計12月,依舊是負成長。
▲台灣外銷訂單金額與年增率。(圖:翻攝自經濟部官網)
重科技、輕服務 經濟成長果實分配不均
另一方面,出口作為台灣經濟成長主力也意味著,企業必須全球布局。對此,劉憶如強調,「所以,他們(企業)用的人,是在海外的人,不是台灣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GDP看起來有成長,但台灣人薪資不會漲,因為經濟成長果實,落不到我們手上,看得見,可是吃不到。」
周雨田也認為,就台灣經濟表現而言,其成果並未被平均分配至勞工所得,「可能絕大部分(被分配)在公司利潤上」,且勞工待遇受限於基本工資水平,加上勞方處於相對弱勢,因此,從主計總處前10月實質經常性薪資負成長的數據來看,基本工資「還是有調升的必要性」。
「這幾年,比較賺錢的,就是科技業。」周雨田說,台灣科技業的獲利,主要受惠於美中衝突等情勢,所帶來的轉單效益,「可是退一步想,還有個原因,就是政府對高科技業的補貼,例如減稅,就有助於利潤增加。當然,政府鼓勵產業發展是好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分配面就有不平等的問題。」
劉憶如亦稱,相對於就業人數較多的服務業,台灣許多政策考量,都是對製造業和出口的支持,「服務業(在經濟上)扮演很『輕』的角色,台灣人若想分到經濟果實,還是要從消費、服務業這邊著手,所以政策上,重心應該有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