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二○二三年,美國經濟怎麼走?中國經濟將面臨哪些挑戰?在疫後全球供應鏈持續移轉的趨勢下,全球經濟發展重心又將如何挪移?《今周刊》專訪三大權威經濟學家,為投資人一一解析。
羅格夫(圖/達志)
IMF前首席經濟學家 羅格夫》
中國縱使解封 經濟挑戰遠未結束
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非常高,歐洲的狀況最差,可能面臨『停滯性通膨』;至於中國,則是『短多長空』……。」面對《今周刊》詢問二○二三年經濟展望,曾任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現任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及公共政策講座教授的羅格夫(Kenneth Rogoff),輕聲嘆了口氣。
曾在○八年準確預言美國將有大型銀行破產的羅格夫,長年關注全球金融危機和債務泡沫問題,一向在知名經濟學研究資料庫RePEc引用排名中位居前列的他,近年的研究重心,漸漸轉向了中國經濟。
談及中國即將迎來的解封,羅格夫認為,這對全球經濟當然是個好消息,「可以預期明年中國遊客將爆發式地出現在世界各地。」但羅格夫話鋒一轉,指出縱使中國明年解封,他對中國經濟的前景依然難言樂觀。
房市收縮、習近平集權 後勢難樂觀
首先,是房地產的結構問題。羅格夫指出,過去多年,中國在二、三線城市拚命蓋房,如今這些城市的人口卻正在萎縮,而房地產對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的貢獻高達二六%,「房地產業不可避免的收縮,將在未來十年內衝擊中國經濟。這是透過降低信貸也無法解決的問題。」羅格夫強調。
其次,羅格夫觀察,不少人期待明年三月的「兩會」後,中國會有一番新氣象,但他認為,從二十大後的中共新任班底可以看出,習近平傾向於提拔忠誠者而不是技術官僚,「即使三月任命了優秀的技術官僚,恐怕也只是在更基層的職位。」言下之意,不具政策主導地位。
羅格夫認為,習近平領導下經濟權力的過度集中,或許有助於維護共產黨的權力,「但顯然不利於經濟成長。」而對大型科技巨頭的控制,固然可能壓抑了巨頭們的影響力,卻也相當程度扼殺了經濟中最有活力和最重要的部門。
另外,在明年亞洲有望全面解封之下,羅格夫指出,中國也可能經歷一波「意料之外」的高通膨,「但,鑑於中國房地產業的巨大問題,中國若試圖透過大幅提高利率以對抗通膨,挑戰將會比以往高得多。」羅格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