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全球經濟40年來最疲軟!2023年「通膨+衰退」暴力升息的苦果終將自食:台灣只會比今年差

全球經濟40年來最疲軟!2023年「通膨+衰退」暴力升息的苦果終將自食:台灣只會比今年差

展望2023年,在通膨與衰退的雙風暴下,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將經歷不同型態的「試煉」,美國、歐洲、中國、日本乃至台灣,都有各自的難題與挑戰要面對。

但,在充滿考驗的「試煉之年」中,仍不乏一絲轉機。

如果這些轉機成就的條件能夠達成,2023年相對滯悶的全球經濟,或有望提前迎來曙光。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必須將利率維持在較高水平,以應對更長期的通膨……;而這會讓『軟著陸』的空間縮小!」美東時間12月14日,在結束了2022年最後一場利率決策會議後,聯準會主席鮑爾如此公開表示。

 

所謂「軟著陸」的空間縮小,代表著在即將到來的2023年,美國有更大的可能性,面臨經濟衰退。14日美股收盤,道瓊、標普、那斯達克紛紛下挫,主要指數全線盡墨。

 

市場的憂慮,部分來自於同一時間,聯準會將2023年的「失業率」預測,從11月的3.7%一口氣大幅上調至4.6%。「如此高的失業率一般都會伴隨著經濟衰退。」曾準確預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現任瑞士信貸私人銀行亞太區副主席的陶冬,在其私人部落格中這麼寫到。

 

「可以說,聯準會對經濟前景的擔憂,遠比他們願意承認的還要更多,這無疑為近期的熊市反彈,敲了一記喪鐘。」Principal Asset Management首席全球策略師沙赫 (Seema Shah)如是評論。

 

陶冬與沙赫的悲觀,相當程度反映了金融市場對來年全球經濟的預期。

 

聯準會

在十二月中的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後,主席鮑爾坦言美國「軟著陸」的空間已縮小,加劇市場擔憂美國恐在來年步入經濟衰退。(圖/Getty)

 

衰退烏雲籠罩

「明年迎40年來最疲軟一年」

 

時間先回到11月,當月中,知名外資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以下簡稱大摩)發布2023年經濟展望報告,報告的標題為「黎明前更加黑暗」(Even Darker Before the Dawn),報告開頭就直白寫到「全球經濟正快速放緩,我們正站在衰退的邊緣。」

 

不只大摩如此定調,英國老牌券商巴克萊亦在近期展望報告中指出,「明年,將是全球經濟近四十年來最為疲軟的年度之。」

 

有多疲軟?巴克萊給出的數字是:GDP(國內生產毛額)僅成長1.7%,遠低於巴克萊對2022年預測的3.2%。至於另一指標外資高盛證券,亦認為明年全球GDP將僅成長1.8%,顯著低於其今年預測值的2.9%。

 

「展望2023,全球將從『通脹主題』,轉向『衰退主題』。」陶冬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如此強調。

 

「衰退」,這是展望明年經濟的第一關鍵字。至於另一關鍵字,則仍是困擾今年全球央行的頭號大敵:通膨

 

事實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預測,2023年全球通膨率預估值為6.5%,雖然較2022年的8.8%略微回落,但依舊高於2021年的4.7%,並明顯仍處於3%的「警戒線」之上。

 

若依照IMF的預測,全球192個有統計數據的經濟體裡,2023年通膨率高於3%的,有167個,通膨率高於5%的,則有102個。雖然,兩者相較2022年的預測值186個與155個皆有所回落,但也反映了即使到2023年,全球近9成的經濟體依舊處於「通膨預警」的非正常狀態。

 

 這也是為何巴克萊在展望報告中,定調明年是全球「停滯性通膨」的一年。對此,中國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也在近期展望報告中指出,明年全球壓力重心,雖將從代表通膨的「脹」,更多轉向代表衰退的「滯」,但整體來說,仍是兩者並存的狀態,「全球滯脹格局仍將延續。」程實指出。

 

如果說,最能反映明年全球經濟的兩大關鍵字,分別是「滯」和「脹」,那麼,目前身處經濟衰退泥淖、通膨又居高不下的歐洲,無疑是反映明年全球經濟的最適縮影。

 

各機構對今明年全球GDP成長預測

 

2021年以來歐洲天然氣價格走勢

 

能源危機

分析預期,隨著歐洲迎來意料之外的暖冬,能源危機獲得一定程度紓解,歐洲經濟明年有望避免深度衰退。(圖/Getty

 

歐洲》能源危機大作戰

暖冬可望讓明年避開深度衰退

 

「歐洲經濟講穿了,就是兩個字,能源。」陶冬觀察,因為能源危機,歐洲今年極可能會負成長,「就業市場冷、通膨蠶食購買力,加上能源價格的衝擊……。」陶冬認為,明年歐洲經濟衰退,幾乎已成定局。但好消息是,陶冬指出,在出乎預料的暖冬之下,歐洲能源價格已出現回落跡象,明年歐洲經濟或能避免「深度衰退」。

 

若看個別國家展望,根據大摩預測,位處能源風暴中心的德國,預料在今年第四季就將步入衰退,2023年全年GDP預計將萎縮0.7%。除了德國,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巴普提斯特(Simon Baptist)對本刊表示,預期明年「全年」都將陷入衰退的國家,還有法國、義大利、荷蘭以及英國。

 

談及具體衰退的「深度」,巴普提斯特認為,很大程度仍將取決於這個冬天歐洲能源的供需狀況。「這受到氣溫、歐盟天然氣『共享』機制能否有效運作,以及企業尋找其他能源以替代天然氣的腳步等種種因素影響。」巴普提斯特說。

 

在通膨壓力未解之下,大摩預期,歐洲央行可能在明年3月,將基準利率升至2.5%,同時啟動「縮表」。至於高盛的預測則更「鷹派」一些,高盛在展望報告中指出,預計歐洲央行在明年5月之前,將再升息150個基點,「這代表歐洲央行利率屆時將達到3%的峰值。」

 

而隨著利率的持續上升,看在英國知名經濟學家、前英國央行官員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眼中,這間接帶出了未來歐洲國家、乃至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的一個趨勢轉向。

 

「從今年英國因推出『迷你預算』而導致的政治動盪,我們可以學到的一點,未來,如果沒有適當程度的財政緊縮,央行要達成物價穩定的目標,只會愈來愈困難。」接受本刊專訪時,古德哈特如是感嘆。

 

古德哈特解釋,過去幾年,歐美政府債務持續增加,這在「低利率時代」或許不成問題,「因為,只要國家的經濟成長率高於利率,多少就能抵銷債務攀升的衝擊。」然而,在當前利率持續高升、且經濟快速下行的背景下,他表示,若仍透過減少稅收等「財政擴張」手段刺激景氣,勢將加劇本已脆弱的政府財政。

 

「這會讓市場對政府的償債能力失去信心。」古德哈特表示。而最終,如同英國日前上演的亂局,「為了幫政府紓困,央行或得被迫進場購債。」但如此一來,「央行要壓抑通膨的難度,只會愈來愈高。」古德哈特說。

 

古德哈特認為,這也標誌著30年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彼此獨立、互不干涉的年代已宣告終結,「未來,我們需要重新考慮體制結構,以便在兩個政策之間實現適當程度的協調。」古德哈特強調。

 

歐元區、英、美通膨率預估

 

美國經濟

 

已開發國家利率預測

 

美國》打通膨顧不了衰退

避險需求恐刺激美元再轉強

 

場景,切換到美國。

 

就在鮑爾坦言美國的「軟著陸」空間已日益縮小之際,市場關注美國經濟展望的一個重點,自然是美國是否可能步入衰退?如果衰退,又是何時衰退?其中,認為美國明年可避免衰退的外資,以大摩、高盛為首,認為美國難逃衰退的,則有巴克萊、摩根大通,以及美銀等。

 

先看「衰退派」。巴克萊認為,由於聯準會「暴力升息」對經濟衝擊的副作用終將在明年顯現,伴隨明年3月聯準會升息循環告一段落,推升終端利率來到5到5.25%的區間,美國經濟將無可避免陷入衰退。

 

至於衰退的時機點,美銀認為,美國最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陷入「溫和衰退」,甚至不排除在今年底就可看到衰退的苗頭。摩根大通則認為,美國應會在明年年底陷入衰退。

 

美國何以難逃衰退命運?立場亦傾向「衰退派」的陶冬指出,關鍵在於,美國的通膨情勢如今已發展到了「惡性」的程度,「就業市場依舊過熱,通膨一直壓不下來……。今天,你在一家美國飯店隨便住一晚,就要價5百美元!」陶冬表示,以目前美國「服務業通膨」的炙熱程度,「如果不想辦法引發一場衰退,美國就業市場是下不來的。」

 

另方面,陶冬指出,綜觀鮑爾最近幾次對外的談話,其實已經講得很明確,也就是「為了打通膨,縱使出現溫和衰退,也在所不惜。」

 

一旦步入衰退,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認為,美國經濟要走出來,可能要花上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因為過去兩年美國發了太多債,現在也沒空間再推財政政策,聯準會也不可能縮表後又立刻轉彎。」羅瑋指出。

 

不過,「非衰退派」的大摩則認為,明後年美國經濟頂多是「非常疲軟」,但應可勉強逃過衰退。大摩預期,鑑於消費(尤其是耐用品支出)對緊縮政策的反應通常落後,預計美國消費最疲軟的季度,將會落在2023年上半。

 

大摩之外,同屬「非衰退派」的高盛,則是從美國近期「非農就業人數」的增長依舊強勁,請領失業津貼的人數又仍在低檔的情況下,推斷美國明年應可避免衰退,「我們估計,未來12個月,美國經濟進入衰退的可能性,僅為35%。」高盛指出。

 

至於美元展望,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認為,美元明年有機會再漲一波,「等升息確定終止後,才有可能轉向。」但,羅瑋則提醒,如果美國經濟在明年下半年或第四季陷入衰退,「避險需求恐再次讓美元轉強。」

 

經濟學家

 

各國未完全接種疫苗長者比率與重症病床數對比

 

中國

十二月初,中國多省放寬疫情政策,被外界認為是走向全面解封的關鍵一步,惟不少分析認為,在疫情變數下,中國經濟離全面復甦仍有一段長路要走。(圖/Getty

 

中國》全面解封路迢迢

老人疫苗接種率扮關鍵

 

鏡頭轉到中國。

 

11月底,在歷經近兩個月的封控後,廣州各區率先宣布放寬防疫措施,隨後從南到北,深圳、重慶、成都、北京、石家莊、瀋陽,最新優化防控措施接踵而至,被市場解讀為是中國實施近3年的「動態清零政策」即將轉向的訊號。

 

12月7日,中國國務院進一步發布針對新冠疫情的「新十條」,允許無症狀或輕症人士居家隔離,要求保證藥物供應及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種比率,並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健康碼,宣告中國終於向全面「解封」,邁出關鍵一大步。

 

「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展望中國經濟前景,陶冬預期,隨著疫情政策的鬆綁,中國的疫情高峰有望提早至明年1月上中旬就來到,而明年2月下旬或3月,中國就有望全面開放。

 

李鎮宇則認為,全面解封可能在明年中國「兩會」之後,「因為習近平或會讓這政策,順勢成為新任總理李強的功績,藉以強化他的正當性。」李鎮宇說。

 

值得留意的是,官方政策轉向後,大摩、高盛等指標外資,亦紛紛更新其中國展望。其中,大摩認為隨著中國「意料外」地提早解封,中國經濟有望在明年第二季之後迎來一波V型反彈,大摩也因此將中國2023年的GDP成長率,從此前預估的五%,上修至5.4%。

 

然而,相較大摩對中國提早解封的樂觀,高盛報告則顯得保留。高盛認為,在政策轉向之後,不要指望中國經濟會很快全面重啟,關鍵在於,與美、日等主要已開發國家比較,「中國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仍然偏低。」

 

「在完全擺脫清零政策之前,中國可能還有一段長路要走,成長可能在未來六個月內保持疲軟。」高盛預期,中國一直要到明年四月,才有可能迎來真正意義上的「解封」。此外,相較大摩上修2023年中國GDP成長,高盛在最新報告中,僅預期中國明年經濟將「先蹲後跳」,至於全年成長率,則依舊是維持此前4.5%的預估值。

 

高盛並在報告中指出,儘管中國經濟有望在下半年恢復動能,但在房地產市場積弱不振,以及潛在成長率放緩的背景下,對中國的中長期看法仍偏保守。「我們估計,由於人口成長和生產力的疲軟,以及房地產市場的長期下滑,中國未來十年的平均趨勢成長率,將進一步放緩至略高於3%。」高盛指出。

 

至於認為中國已走出「最壞時間」的陶冬,亦不諱言,指中國經濟2023年仍將充滿挑戰,「中國要走出現在困境,一方面,需要更強大的宏觀逆週期政策,一方面,則需要重塑信心,包含投資、消費和房地產信心。」而這些,陶冬強調,都會需要時間。鑑於解封之後,中國前路仍滿布荊棘,陶冬認為,「明年中國經濟,或是全球最大的變數之一。」

 

陶冬眼中的另一變數,是日本。

 

日圓套利交易大事紀

 

日本》寬鬆、緊縮大抉擇

留意日圓套利交易捲土重來

 

今年以來,在歐美亞等全球主要央行接續強力緊縮貨幣政策之下,日本央行卻在寬鬆之路上「始終如一」,這也讓日圓兌美元匯率今年來重貶約20%。

 

但,不少分析認為,隨著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於明年4月任期屆滿後卸任,日本的貨幣政策或將迎來轉向,「日本在明年四月貨幣政策調整的機會很高。」陶冬觀察,雖然日本央行多年來堅持「殖利率曲線控制(YCC)政策」,「但這不是能長期維持的。」陶冬強調。

 

關鍵在於,陶冬指出,日本零利率的政策,是建立在日本央行長期以來對債市的不斷干預之上,但,在日本央行多年「爆買」後,陶冬表示,據估算,到明年3月底財政年度結束,有高達8成的日本長期公債都會在日本央行手上。「當所有日本公債都被日本央行買光,市場也就玩不下去了。」因此陶冬認為,除非美國降息,否則日本勢必要調整它的貨幣政策。

 

就在陶冬語畢未久,12月20日,日本央行召開貨幣政策會議,會後出乎市場預料,日銀決定將日本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上限,從目前的0.25%,上調至0.5%,儘管,日銀重申將短期利率繼續維持在負0.1%,但外界普遍認為,此舉已形同是「實質升息」,日圓兌美元匯率聞訊強勢反彈。

 

然而,一旦日本重返「緊縮」之路,不少人憂慮,過去曾數次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日圓套利交易」,或將因此捲土重來。

 

  • 日圓套利交易:當日圓利率極低,國際資金往往會大量借出日圓,再投資於其他區域、市場裡收益更高的資產,被稱為「套利交易」。惟當日本利率政策轉向緊縮,引發日圓升值預期,國際資金大量回補日圓下,全球金融市場常因此陷入一波震盪。

 

曾任IMF首席經濟學家、現任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及公共政策講座教授的羅格夫(Kenneth Rogoff),在接受本刊專訪時,則是從中國明年重開國門的角度指出,隨著中國邊境解封引發需求猛增,屆時日本通膨壓力恐進一步加劇,迫使日本央行不得不升息應對。

 

不過,羅格夫認為,日本「緊縮」之路仍不乏變數,原因在於,「日本巨額政府債務的一半以上都是『隔夜債』,至於剩下的一半,也多是短期債務。」這意味提高利率的成本,幾乎會立即轉入政府預算。羅格夫補充,日本企業債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日本經濟體質其實非常脆弱。」羅格夫感嘆。

 

各機構對台灣2023 年GDP成長預測

 

明年兩風險》

普丁垮台、拉美東歐倒債潮

 

值得留意的是,在停滯性通膨的主旋律之外,展望2023年,不少接受本刊專訪的大師亦不約而同地警告,指全球經濟來年可能面臨不少「意料之外」的風險變局。這些變局事件一旦爆發,或將為明年已相對「悶燒」的經濟,投下更多陰影。

 

第一個風險,是俄羅斯崩潰。「如果普丁垮台,最終可能導致俄羅斯內部的極端不穩定,甚至進一步分裂產生交戰派系,乃至新的核武勢力出現。」羅格夫指出,如是的演變,無疑將對全球本已紛亂的地緣政治,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至於第二個風險,是新興國家的倒債潮。對此,曾任美國財政部首席經濟學家、獨立智庫Thematic Markets創辦人兼執行長巴特(Marvin Barth)向本刊指出,在明年歐美主要央行步入「利率高原」的背景下,不排除許多國家因「債壓」持續攀升,可能很快面臨嚴重的財政限制,甚至出現主權債務違約的情況,「拉丁美洲和東歐的狀況特別需要關注。」巴特說。

 

台灣》「外冷內平」的一年

出口低迷讓股市難大漲

 

場景回到台灣。談及2023年展望,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周雨田坦言「明年狀況只會比今年差」,一方面,周雨田指出,近期多項經濟領先指標,如消費者信心、採購經理人指數等,都已呈現下行趨勢。

 

另方面,周雨田觀察,自四月中國啟動封控政策以來,台灣外銷訂單總額雖仍維持正成長,但若細看產業分布,像電子、基本金屬、機械、塑橡膠製品等產業,都已明顯轉為衰退,「我認為明年出口會比今年糟很多。」周雨田如是警告。

 

至於內需,台經院國際處研究員邱達生觀察,明年因受惠解封、國境開放外國旅客來台,台灣內需動能有望獲得一定支撐;但邱達生也提醒,出口低迷的環境下,股市難有大漲空間,而財富效果縮減將抑制消費動能,因此對於明年經濟看法為「外冷內平」。

 

羅瑋也認為,因為主要出口市場都在萎縮,儘管台灣今年GDP「保三」沒有問題,但明年會悲觀一些,至於是否會「更悲觀」,羅瑋補充,則要等到明年3月才能進一步判斷,「因為未來這3個月,企業在去化庫存,如果到時景氣比較正面,才會開始回補存貨,但如果依舊保守,頂多維持最低限度的存貨,明年成長動能就會很疲弱。」羅瑋說。

 

於是,整體來看,展望2023年,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將經歷不同型態的「試煉」,美國在抗通膨與衰退之間走鋼索,歐洲有能源危機的考驗,中國正與疫情「最後一哩路」做抗爭。至於日本,則面臨著持續貨幣寬鬆或轉向緊縮的兩難抉擇。台灣,則受到前述四大「試煉國」的集合影響,前景亦充滿了變數。

 

但,試煉中仍透露一絲「曙光」。

 

法人、專家多稱「三月」是關鍵

 

轉折》明年3月4大觀察

能源荒、疫情、升息趨緩及中國兩會

 

因為,事實上,不僅台灣經濟要看3月,本次訪談的多位專家都提到,若要判斷全球經濟未來一年何時有機會「撥雲見日」,3月也將是一個觀察重點。首先,3月代表冬季的尾聲,「屆時北半球冬季到一個段落,歐洲如果挺過能源危機,就代表俄烏戰爭應該是打不下去了。」李鎮宇說。另外,不少外資都指出,經歷這波冬季,新冠疫情是否造成新的大流行,也將是影響中國是否能如期「全面解封」的關鍵。

 

第三,就是3月各國央行都會開會,也可確認升息循環是否告一段落。「到時也可評估升息對經濟的具體傷害究竟有多重。」羅瑋指出。第四,則是中國3月兩會之後,人事布局已大致底定,「到時財經政策也會比較明確。」陶冬說。

 

曙光若現,全球經濟,就有機會提前「柳暗花明」。

延伸閱讀
全球經濟明年衰退難避免,但「這時點」股市開始反攻!10大投資主題搶先看
全球經濟明年衰退難避免,但「這時點」股市開始反攻!10大投資主題搶先看

2022-12-13

歐美英「超級央行周」歲末重頭戲!美國最後一次公布利率、全球經濟更壞?一表看投資關鍵數據
歐美英「超級央行周」歲末重頭戲!美國最後一次公布利率、全球經濟更壞?一表看投資關鍵數據

2022-12-11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一句話為升息路徑埋下變數,謝金河暗示債券市場到了升息循環的高峰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一句話為升息路徑埋下變數,謝金河暗示債券市場到了升息循環的高峰

2022-12-08

全球經濟已不是個「市場」!加密貨幣近期「內爆」再敲警鐘 富爸爸作者疾呼:經濟是世上歷來最大泡沫
全球經濟已不是個「市場」!加密貨幣近期「內爆」再敲警鐘 富爸爸作者疾呼:經濟是世上歷來最大泡沫

2022-12-05

中國股市今年可能奪得全球IPO寶座!在全球經濟放緩、資金退潮下,上海是如何打敗華爾街?
中國股市今年可能奪得全球IPO寶座!在全球經濟放緩、資金退潮下,上海是如何打敗華爾街?

2022-12-05

「最糟時刻還沒到!」IMF看壞明年全球經濟:像是一場衰退,美、中、歐盟3大經濟體持續放緩
「最糟時刻還沒到!」IMF看壞明年全球經濟:像是一場衰退,美、中、歐盟3大經濟體持續放緩

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