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型投資(passive investing),是指你追求跟某個指數相同的績效—可以藉由投資指數基金或指數ETF達致,又或者是按比例買進指數中的個股(你必須很有錢,又或者指數的成分股數目不多,才能這麼做)。
你就持有這些資產,不理會你追蹤的指數在你的投資期限內如何起伏不定。其理念是:被動地一直持有跟大盤一樣的股票,你就能獲得跟大盤一樣的績效,投資表現將優於多數投資人—他們積極的投資決策一再出錯,長期績效因此遠遜於大盤。
理論上,這種投資方式完全沒問題。如果你完美地執行被動型投資,你的績效將落後大盤一點點—差幅源自你必須承擔的交易成本或費用,但也僅此而已。不過這已經是很好的表現,優於多數投資人,因為多數投資人的績效是不如大盤的。
只是,我經常聽見人說:「被動型投資很容易。」不,它其實很難,很難。
被動型投資並不容易
被動型投資很容易操作,但很考驗投資人的心理!根據你想追蹤的基準指數,買一檔相應的ETF,然後一直放著不動—就這麼簡單。但我當基金經理人近40年、替《富比世》撰寫專欄逾四分之一世紀以來,還真沒認識幾個真的能做被動型投資的投資人。接下來,我就告訴你原因。先從宏觀情況說起。金融服務市場調查公司DALBAR一項非常有趣的研究發現,在截至2009年底的20年中,股票共同基金投資人年均報酬率僅3.2%,遠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同期的8.2%—整整落後大盤5個百分點。容我再說一遍,因為這實在驚人:基金投資人的績效,年均落後大盤(那些基金正是投資在這市場)5個百分點。
這當中涉及許多錯誤的基金投資。主要原因是投資人就是無法「買進後放著不動」,他們總是堅持不了多久;無論是投資積極型還是被動型基金,往往在錯誤時機買進或賣出(這跟女性投資表現優於男性的道理相似,見迷思18)。假如被動型投資果真那麼容易,你將看到人們紛紛這麼做,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使是投資被動型基金,人們仍往往買在高位,持有得不夠久,然後在錯誤時機出場。
投資很容易?直覺欺騙了你
如我一再重申,投資本質上往往是反直覺的,而我們的頭腦有無數的出錯方式。DALBAR的調查顯示,整體而言,投資人平均持有一檔股票共同基金3.2年(沒錯,年均報酬率3.2%,平均持有3.2年)。若想正確地做被動型投資,你不能每3.2年就賣掉手上的基金,然後改變策略—除非你是超級高手,能準確預測市場走勢。但如果你真有那麼厲害,你就不會在看這本書!被動型投資要行得通,你必須真的買進後放著不動,直到你的投資期結束。而如果你考慮採行被動型股票投資策略,你的投資期將不會是3.2年—幾乎肯定比這長得多。
投資人主要受兩股力量左右。其一是渴望進出市場,其二是渴望更換基準指數。舉個例子,有個人可能在1995年底決定以標準普爾500指數為基準,做被動型投資。但到了1999年底,他決定轉投以科技股為主、當時炙手可熱的那斯達克(Nasdaq)指數。為什麼呢?從1996到1999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年均報酬率為26.4%,非常好!但那斯達克同期年均報酬率高達40.2%,超級好!他覺得自己先前選錯了,現在認為科技股將永遠是最好的。可惜,他轉投那斯達克後,科技股很快便重挫,股市大盤接著也大跌。唉,他又選錯了(他這麼認為)。到了2002年,他已改為把一半資金放在標準普爾500指數上,另一半放在5至10年期美國公債上,但股市多頭走勢隨即開始。到2006年,他厭倦了自己的表現落後於股市大盤,於是恢復將全部資金放在標準普爾500指數上—剛好來得及趕上2007年末開始的下一波大空頭。他做的決定都很短視,但持有每一類資產的時間,平均已略長於3.2年。但這仍不夠長久,只是夠他做盡自我傷害之事,讓「大羞辱者」幸災樂禍。
行為財務學的研究者知道,人腦的構造,令我們很難對任何大波動—如1998年的大修正或結束於2009年3月的大空頭—無動於衷。即便是正常多頭市場中的正常修正,也可能足以令成年人哭著找媽媽。許多專業人士(或許是大多數)會因為市場劇烈波動而驚恐不安—雖然他們理性上了解市場波動是正常現象。而當股市高漲時(例如在1990年代末,或是2009年—全球股市從觸底到年末勁漲73%),許多人自然希望相信報酬豐厚乃自己的聰明才智所賜,而不是大盤大漲。因為投資人過度自信而遭重創的投資組合,可能跟因為恐懼波動而遭重創的一樣多。不過,這也說明多數投資人情感上無法買進股票後放著不動,他們就是辦不到。
這就是為什麼被動型投資雖然操作上很簡單,但很少投資人能長期堅持,讓它發揮功能。這情況有如你染了小病,醫生開給你兩個禮拜的藥,你吃了兩天後,對藥物沒有即時見效感到不耐煩。於是你另想辦法,但對情況仍未好轉感到困惑—你甚至可能病得更嚴重了!被動型投資跟這樣的情況基本上是同一回事。如果服藥後感覺不好,多數人在情感上是無法堅持下去的。
別把自己當成市場的例外
你可能會說:「會那麼不理智的是其他人,可不是我!我冷靜又沉著。」恭喜你!或許你是那少數人之一,血液裡有冰水,可以堅持被動型投資20年或更久。一個人若能保持冷靜,不被市場波動嚇倒,不被熱門(或冷門)資產類別迷惑,幾乎總能獲得優於多數投資人的績效(但如果你認為自己也是這樣,你可以在本書這裡貼張便條紙,當下次股市下跌15%〔多頭市場中正常的修正幅度〕時,回頭看看本章,檢視自己是否真的那麼冷靜沉著)。
事實是:對幾乎所有人來說,被動型投資都非常困難。我們很容易屈服於貪婪、恐懼、痛苦、懊悔、過度自信,以及我們那從石器時代流傳至今的頭腦。因此,你應該找個能給你意見的人:你的伴侶、牧師、兄弟、父母、兒女、投資顧問,或是任何一個每當你想偏離自己的長期策略時,提醒你你是誰,告訴你你不是巴菲特的人(如果你是巴菲特,就不需要看這本書)。此外,如果需要別人幫忙設計長期投資策略,請找人幫忙。因為自己的情緒而受害,不會令你變成一個壞人—那只是人性。不過,如果你能控制好自己,你可以成為一位更出色的投資人。但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成為一位被動型投資很難,非常難!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華爾街傳奇基金經理人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