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80萬台商恐成習近平人質!深耕中國20年傳產老闆:林瑞陽案例很清楚,就是要「留下買命錢」

80萬台商恐成習近平人質!深耕中國20年傳產老闆:林瑞陽案例很清楚,就是要「留下買命錢」

兩岸關係疏離,正加速中國台商逃走中。

依據美國華府智庫最新調查,26%台商正移出中國、33%考慮中。

習近平力推的「共同富裕」政策,接下來,勢必帶來更大衝擊。

有意撤出中國的台商,究竟如何全身而退?

選擇拚搏的企業主,又該怎樣趨吉避凶?

一位深耕中國逾20年傳產企業主的憂慮

 

千萬人民幣存款要開始追稅,我們其實都很怕……

 

編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歷經三部曲:從最早「一部分人富起來」,到中產階級更多的小康社會,最新又「逆流」到對有錢人開刀的共同富裕階段。深耕中國多年的台商如何思考?以下是傳產指標企業的憂慮告白。

 

20大(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前,習近平政權就喊出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為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講白了,所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其實就是公有制為主,私有制必須在公有制的控制之下,才允許你有私有制。

 

像馬雲的阿里巴巴這些私企,你們賺了那麼多的錢,我習近平不允許資本主義這種大鱷在我中國境內。你(企業)已經長那麼大了,國家就拿錢進來買股票,進來當大股東、進來當董事。董事會每次投票要多數決,它(中國)不是,我有一票否決權。重大決議,我只要說不行,全部統統不行。

 

現在有否決權這件事情,法律是還沒定,但是我們知道互聯網那幾家大公司,如果「上面派下來」的董事說要否決,其他人都不敢講話。內部消息是說,否決權這件事情未來一定會明文規定,只是還沒有把這法令公告出來。

 

針對大企業它要做控管,針對外企也要控管,針對台商,更要控管……。總之,資本家不可能不在控制之下,不可能說你拿了全部的成果就要走人,那是不可能。林瑞陽、張庭的案例很清楚,有點像是要你「留下買命錢」,這是它準備要執行的。

 

交易要繳稅,增值稅、契約稅、買賣稅;個人和企業賺的錢要繳所得稅;再來是什麼,第一個是房地產,第二個是遺產。像我在中國的房子,買的時候7、8百萬(人民幣),現在2千6百萬人民幣,沒早一點賣,以後肯定要繳稅,除了增值稅,還有房屋稅。再來,在中國的遺產要留下來給兒子,對不起,遺產稅也要開徵了。

 

「第三次分配」是「共同富裕」(政策)的最重要核心。什麼叫第三次分配?它要求大企業捐錢給國家軍事、老人基金等慈善基金。你賺那麼多錢,我如果來查稅,你是會完蛋的,不如現在捐吧!大家就捐了。以前都是不規範,但現在第三次分配是要規範,必須要捐。

 

它現在甚至針對銀行存款1千萬人民幣以上的特定富人成立專案組,開始追稅。以後你到機場要出國,對不起,繳稅證明拿出來,否則不讓你出國。我講的是真正發生的事,所以我們其實都很怕。

 

會不會徹底執行?你看那動態清零,弄得有多麼死磕到底,你就知道,當中共決定要走回社會主義的路線,也會是死磕到底。

 

我問你,現在馬雲在哪裡?馬化騰在哪裡?你覺得他們反彈有用嗎?中國從兩年前流行一句話:躺平,你覺得躺平是哪裡來,其實不只是年輕人,還有就是這些企業家,我就想躺平了。

 

台商何去何從?其實台商的地位跟外資比,還更敏感。老實說,我現在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哪一天我們台商都是人質,80萬都是人質,世界最大數量的人質在中國。

 

該怎麼聰明的撤?這個我也不知道,只能各憑本事。你要知道,資本金你是撤不出來,你也不能清算公司。小公司可以說,我不要了,我錢出來就好,管你那麼多,公司就擺爛;大公司,國內需求要繼續在國內做,出口加工的移出去,變成我不要擴增就好,我慢慢移出。但你說要整個跑掉……,跑不掉的!

 

「80萬台商都將成為人質!」這樣的形容或許聳動,但至少表明了這位資深台商現階段的實際感受。而來自台灣的這群「人質」,又代表了多少的經濟規模?即使只看上市上櫃公司狀況,統計剛剛出爐的第三季財報,各家業者目前認列中國轉投資價值的整體金額達到6.2兆元,相當於上市櫃公司總淨值的27%。

 

某種程度來說,這像是當前台灣股市的「共同富裕曝險金額」;而在可觀的金額背後,則是一場正在加速的「中國台商逃走中」。

 

數字會說話。翻開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今年十月發布的最新一份《大搬遷時刻》(It’s Moving Time)報告,受訪的五二五位台商中,近26%已把生產或採購業務轉移到中國境外,也有33%台商正考慮移出,其中,東南亞以63%居台商移出方向之冠。

 

事實上,從台商赴中國直接投資金額看,這股撤離的趨勢似乎更明顯。

 

依據投審會統計,台灣對中國投資(不含香港)從2010年最高峰的146億美元,逐年衰退,去年更腰斬至不到一半的近59億美元。

 

「從投資比例算,台灣對中國投資下降更大!」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觀察,2010年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占比還高達83.8%,去年則大幅滑落到31.8%。也就是說,台灣過去每匯出1百元直接投資,有逾8成在中國,現在則只剩下3成出頭。

 

中國台商轉移供應鏈概況

 

台灣對外投資金額占比前三大

 

私企被「 共同富裕」上演!

查稅、公私合營、要求捐款  傳言不斷 

 

「這一波台商撤退的時間,2010年富士康員工墜樓事件是開端。」林宗弘不諱言,當去年8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喊出「共同富裕」,今年20大後更確立「激進左傾」的方向,「則是形同最後一根稻草。」

 

他分析,過去各界都在關注中國究竟會走向更開放或更封閉?如今,穩定壓倒一切、政策轉向更封閉,國進民退、內資重於外資等「中國經濟民族主義」的訊號已經十分清楚,「外資愈進來、愈開放,當然會危害共產黨政治穩定……。習政府針對台商、外商實施更嚴厲要求。」

 

各種讓台商心驚的發展,確實在中共20大之後陸續上演。論「對富人查稅」,11月7日中國網媒轉貼一張來自中國稅務總局深圳稅務局招標公告,文中明白點出,「健全以高收入高淨值為重點的自然人稅收管理體系」、「全面摸清……納稅人底帳」、「全程跟蹤……匯繳申報」,種種字眼,被解讀為中國即將對富人展開全面稅務稽查。

 

論私營企業國有化,除了20大後國企中國聯通與騰訊新設合資企業案引發市場聯想之外,10月底官媒北京廣播電視台入股短片平台「快手」,更是引起關注。這項入股案,北京廣播電視台僅持股快手1%,但傳言指其持有的是「特殊管理股」,也就是,擁有「一票否決」的權力。

 

至於企業捐款,騰訊、阿里巴巴自是目光焦點。其中,根據騰訊今年上半年財報,特別為共同富裕量身打造兩個專項:「可持續社會價值(SSV)」及「共同富裕計劃(CPP)」,去年全年捐款總額約4.5億人民幣,今年上半年則暴衝到25億人民幣,而騰訊所承諾的捐款總額高達千億人民幣。阿里巴巴的部分,去年九月推出的「助力共同富裕十大行動」同樣承諾捐款千億,但強調要在2025年捐完,這麼算來,今年得捐250億人民幣。

 

衝擊「沒那麼可怕」?

國家依企業貢獻度分蛋糕

 

 查稅、公私合營、要求捐款,關於共同富裕大刀收割富人與企業的傳言不斷,只不過,目前各界對共同富裕對台商影響,仍有不同解讀。

 

「共同富裕對所有台商都是一門必須跟進了解的功課,」中華民國商業總會主席、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直言,共同富裕並非恢復到共產,而是企業賺了錢後也要照顧低收入者,「以前是努力把蛋糕做大,現在是有蛋糕了,由國家依據你的貢獻程度來分配蛋糕,有錢的人不能不照顧低收入戶,有盈餘就要提撥5%至10%給員工獎勵,所以共同富裕不是那麼可怕。」

 

但長期研究中國貧富差距的林宗弘卻抱持相反觀點,認定中共接下去很可能延續國進民退、政治控制方向,「台商遲早被開刀」。

 

「能『潤』(編按:網路新用語,為英文「Run」諧音,指「跑路」、「移民」)趕快潤!不能潤,想辦法給自己一些空間閃躲。」他不諱言,環境已經時不我予,「一開始不會那麼明確,後面圖窮匕見,」他強調,對台商讓利、政治歸政治……等等說法已是過去式,「我最近兩場演講直接說出『台商人質化』,全世界仍然卡在中國的外資,都會變成人質。」

 

秋風未動蟬先覺,不論共同富裕接下來是否擴大衝擊到台商,企業主早在風險分散、地緣政治等因素考量下,悄悄啟動「出中國」大計。

 

「這兩、三年,客戶撤出中國比率,比要進去投資的多很多。」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資深會計師林淑怡直言,10年前,都是幫客戶申請投審會對中國投資,最近這幾年,反倒是「想撤出的明顯變多」。

 

共同富裕

 

變現「出中國」潮加速

設法讓廠房被徵收或拆遷

 

駐點深圳的KPMG畢馬威企業諮詢合夥人王威杰也觀察,面對中國內需市場的台商,較無離開的需要,但若面向海外市場,「這幾年台資企業加速撤出的頻次確實更高,除了中美脫鉤或政治氛圍的問題,疫情影響更是重要因素。」

 

「去年,我們這群中小型台商最熱中的,就是設法讓自己的廠房『被徵收』或『被拆遷』。」一位製造業台商私下透露,從美中貿易戰之後,不少業者就有逐漸撤出中國的打算,「去年北京高喊共同富裕,我們很清楚,政府一定會有動作,問題是不知道他會在什麼時候、採取什麼動作……,所以,只要有機會把廠房換成現金,就先拿再說。至於能不能匯出,就各憑本事了。」

 

根據中國規定,地方政府可依法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並「給予補償」。這個機制,在去年成了許多台商加速「變現」的管道。從台灣上市櫃企業的重大訊息內容來看,即使相關制度長期存在,但過往每年通常僅有不到10則相關公告,去年則有20家業者「代大陸轉投資公司公告取得徵收、搬遷補助」,共計取得31.5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38億元的補償金。

 

「20家、138億元都不算多,但這些只是樹大招風的上市櫃公司,至於沒有上市的眾多小台商,更是鋪天蓋地的瘋狂找機會。」業者表示,為了減少被盯上的可能,廠房被徵收或被搬遷、被拆遷後,需要到他地另起爐灶,「但會把規模縮小,就是……,悄悄退場。」他舉例,去年12月公告中國子公司取得補償金的某上市紡織廠,隨後就在法說會中表示,另建新廠的產能將低於舊廠區。

 

事實上,中國官方不是沒有注意到這個「變現漏洞」,早在2020年5月,政府就公開強調將「縮小土地徵收範圍」,業者解讀,「政策壓抑下,去年台商取得徵收補償的案例反而更多,這就凸顯台商真的急著想變現,才會抓緊時間跟地方官員套交情、『被徵收』。但到了今年,情況更難了。」

 

更難,除了是因為政策限制,王威杰指出,「在疫情衝擊下,各地政府非常缺錢,不管拆遷補償、退稅,能夠拿到錢的時間點、金額是否足夠,不確定性非常高。」

 

近10年台灣對中國及新南向國家投資金額

 

賣股權比賣資產好退場

稅務負擔較低   「錢比較匯得出來」

 

相較去年,「台商企業現在比較喜歡探討的問題是,從中國退場,到底是賣股權好、還是賣資產好?」KPMG安侯建業大陸業務發展中心主持會計師陳宗哲解釋,所謂賣資產,是指直接賣掉土地使用權與廠房建物,賣股權則是把公司部分資產和人員打包切分成另一家公司股權,一起出售,而這兩招,也是他認為台商目前最常見的退場樣態。

 

兩者相比,賣資產的唯一優點是「快」,賣股權則不但有較低的稅務負擔,更重要的,是「錢比較匯得出來」。

 

稅率來講,陳宗哲解釋,在中國,出售股權的資本利得稅只要10%,「只要當時錢是乾淨進來,賣掉股權後的錢就可以乾淨地走,這沒有問題。」反觀賣資產,土地增值稅、所得稅等加一加,「稅率也許到50%都有可能。」

 

林淑怡從自身協助台商出場經驗指出:「有些台商沒搞清楚,以為把資產賣掉就能拿到錢,後來發現錢還是留在大陸公司。」這個問題,直接影響匯出資金的可能性,她直言,若要連同資本金一起匯出,除非把公司結束清算,「清算的話,你可能又會被扒一層皮。」

 

無論怎麼看,「賣股權」都是最合理的台商退場之路,但就在過去這段時間,「寧可犧牲大量金額也要快速換現」的需求,卻有升高跡象。

 

「以前客戶都會慢慢等,等找到合適的股權買家……。現在,氛圍、時間會比較緊張一點。」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會計師徐曉婷透露,台商撤出中國的方式確實是以賣股權居多,現在卻開始有台商「下急單」,因為政治關係,「即使稅很高,也都願意去承受。」

 

除了直接賣資產或股權,也有台商選擇擁地自重,尋求就地轉型、後續拆遷補償甚至待價而沽機會,讓自己進可攻退可守。

 

一位熟悉中國商務的會計師觀察,早期台商土地投入成本較低,不少台商持有地點等條件較佳的地產,把廠房改為倉儲、物流等加值運用,就地轉型,甚至配合政府政策變更為商業用地,或跟地產開發商合作,改當房地產商人。

 

陳宗哲也透露,他手中就有台商客戶已停止在中國投資,但廠房多年來都維持出租,「很多台商覺得土地價值愈來愈高,有些還在撐著,如果有工廠有土地的,認為還有最後一筆錢可以賺。」

 

台商

在成本和供應鏈分散考量下,台商把製造基地從中國移到東南亞,已是不可逆的趨勢。(攝影/唐紹航)

 

不撤出的台商也有奇招

結盟當地夥伴、在中國掛牌  稀釋風險   

 

賣股權、賣資產、取得徵收或搬遷補償,又或是就地轉型,都是台商降低「被收割」風險的路徑,但對於仍在觀望,或因為倚重中國內需市場而選擇不撤出的台商來說,業界觀察,也有「稀釋風險」的各自奇招。

 

「我們團隊最近在操作幾個項目,都是一些台灣較大的企業客戶,試著要剝離部分中國業務,希望能找一個比較強而有力的當地夥伴來合作。」王威杰分享近期接觸的主要業務之一。

 

某種程度,這像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很多客戶擔心自己再把大筆金額投進去,未來風險偏高,但跟本地好的夥伴合作,就是個不錯的方向。」一方面,稀釋股權降低自身風險,此外,包括廠房代建、投資設備等,地方政府仍提供許多獎勵,但台商常看得到吃不到;「反觀,若能透過跟本地民營企業合作,則可以由他們去操作拿到補助款。」

 

王威杰透露,近年包含汽車供應鏈、電子供應鏈台商都滿多類似布局,藉此被整合進中國產業鏈國有化浪潮中,「這幾年滿多台商這樣做,不是真的從中國撤退,而是透過一個以退為進的方式,進到整個中國供應鏈。」

 

另外一招,則是索性在中國上市。KPMG畢馬威中國審計及台灣業務發展中心合夥人呂欣潔指出,截至今年10月底,共累計50家台資企業在中國主流證券交易市場上市,「後續也有愈來愈多台資企業考慮上市,已經展開上市輔導跟上市計畫。」對此,一位不具名會計師透露,當企業在中國掛牌,廣大中國股民成為股東後,「某種程度也是台商替自己築起一道政治防火牆。」

 

他口中的政治防火牆,說穿了,其實也像是把中國股民反向納為台商企業的命運共同體。當多數台商開始有了「淪為人質」的警覺,縮編、賣股權、追求快速脫產……,都在悄悄布局中。而在共同富裕大旗底下,這也像是一個必須跟時間賽跑的進行式。

延伸閱讀
你賺的錢是國家的!富商、外資落跑,富士康員工大逃亡...中共20大後「中國正加速崩潰中」
你賺的錢是國家的!富商、外資落跑,富士康員工大逃亡...中共20大後「中國正加速崩潰中」

2022-11-07

台商的1949
台商的1949

2022-11-02

中共20大》習近平讓中國猶如嗑了迷幻藥…大家以為他沒接班人?但人事安排已透露線索
中共20大》習近平讓中國猶如嗑了迷幻藥…大家以為他沒接班人?但人事安排已透露線索

2022-10-25

中共20大》一個因素決定中國是否武力犯台 習近平冷眼看胡錦濤被架走背後的3個意涵
中共20大》一個因素決定中國是否武力犯台 習近平冷眼看胡錦濤被架走背後的3個意涵

2022-10-24

共同富裕威力更勝恒大危機
共同富裕威力更勝恒大危機

2021-10-06

「共同富裕」衝擊全球資本市場
「共同富裕」衝擊全球資本市場

202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