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膨和增長之間,隔著一個兩極分化的勞工市場,令貨幣當局左右為難。
聯準會很難針對衰退風險做前置性政策部署,唯有等待就業衰退後再使力。
通貨膨脹見頂,美國利率環境能夠雨過天青嗎?
美國十月通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核心CPI,都明顯低過市場預期。去除租金的話,核心通膨環比更下跌了○.一%,這是今年以來最令人振奮的通膨數據,點燃了市場關於美國聯準會很快改變利率政策的憧憬。
不少市場人士預言,聯準會暴力升息的最壞時間已經過去,明年春季將停止升息,並在下半年開始降息。美國在不到九個月時間內,政策利率從零升到中性水平,力度實屬罕見,效果卻不明顯。聯準會十二月降低升息幅度,明年春季之後進入觀望期,這些不難理解。但觀望期後,利率會向下,還是持平,抑或向上,其實並不清楚,要看數據。那麼什麼數據重要呢?要看通膨是不是決定性地、持續地向政策目標二%的方向下降;還要看工資大漲趨勢是否被逆轉。
筆者的判斷是,CPI回落到五%左右之後,通貨膨脹的下降速度大幅放慢,長期維持在遠高於二%政策目標的物價水平;但如果能源或食品價格控制不當,通貨膨脹可能反覆出現。為了遏制通膨、平息民怨,相信聯準會願意接受一場溫和衰退,不會因為增長數字疲弱就輕易出手。政策轉向需要等待每月新增就業持續低過十萬人、工資進入零增長後,決策者才會考慮對政策做出更大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