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個多月,進入2023年,歐洲邊境碳稅制度就要上路試行了。初期,規範的產業並不多,但在去年年底本刊製作的「黑手、老廠、零碳戰」封面故事裡,已有不少國內中小企業表示感受到其連鎖效應的壓力。
此時此刻,時間更加迫近,而我們也聽到了更具張力的故事。一家資本額6千萬元、員工人數僅兩百人的汐止線材廠,從今年6月下旬到9月間,竟連續收到歐洲大客戶寄來的8封減碳警告信……。是的,壓力並非層層轉接傳遞,而是直接來自歐洲集團。
減碳、淨零,這幾個原本被視為相對「高大上」的使命任務,現在已沒有懸念地開始奔向台灣中小企業。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用汐止小廠與歐洲集團之間的往來溝通實例,鋪陳中小企業此時此刻必須面臨的頭號大敵——在資源相對稀缺之下,淨零、減碳,確實是場硬戰。
本次報導過程中,我們也和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及開發金控合作,進行全國性的中小企業大調查,從中發現,業者的危機意識並不算低,但至今仍有近4成比例的企業主並未啟動淨零轉型……。至於原因,產業輔導不足、缺乏相關人才,都是高比例的痛點。
透過與業者的實際訪談,問卷中填選的問題與障礙,也有了更具體的釐清,原來,關於碳盤查、減碳的課程不是沒有,但幾乎每位受訪業者都有相同感受,課程內容似乎是針對大型企業,資源缺乏的小廠並不適用,「上了課,還是不知該從何做起。」一位業者說得直接。
中小企業的型態多元,轉型的眉角也就各有不同。難,但汐止小廠收到的連環減碳令已經說明,這終究是無可迴避的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