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主席鮑爾重申抗通膨立場,但也透露十二月可能放緩升息步調,此番「鷹中帶鴿」的政策聲明,透露出了什麼玄機?
「寧可過度升息,也不願升息太少,以致犯下難以彌補的錯誤,直到通膨下滑前,我都將維持這個立場。」本月初,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後記者會,如此重申「抗通膨」的決心。
儘管,鮑爾在會中透露十二月可能放緩升息步調,但隨後他又補上一句話:「如今,何時放緩升息的重要性,已遠低於將把利率升得多高、『限制性貨幣政策』將維持多久……,讓我們停下升息腳步的『終端利率』(Terminal Rate,指升息週期的最終利率),將很可能高於九月會議預期。」當日,美股收盤,標普大跌二.五%,創下自二○二一年一月以來聯準會決策日最差表現。
聯準會鷹中帶鴿的陽謀
時間換空間,避免市場太嗨
「這有一點點『控制市場預期』的味道,避免市場太過樂觀……。」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以「鷹中帶鴿」解讀這次會議結果。「鴿」,意指聯準會可能在十二月放緩升息步調;而「鷹」,則指向高於預期的終端利率。
之所以要「控制市場預期」,李鎮宇解釋,關鍵在於美國正面臨「核心(通膨)黏性」(core stickiness)的問題。他指出,自今年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以來,雖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已從六月的九.一%高點,小幅回落至八.二二%,但排除食品與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年增率卻仍在高檔盤旋,九月攀升至六.六六%,創四十年新高。
李鎮宇觀察,這顯示物價壓力已從相對「易升易降」的能源、糧食等「外部供給面」衝擊,蔓延至「易升難降」的住房、人力成本等「內需」領域。例如,「九月美國CPI中的住房項目(Shelter)年增率攀升至六.六%,創下四十年新高。」李鎮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