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Patagonia公告不再承接華爾街訂單,僅與保護環境的客戶合作;IKEA宣示2030年不再砍樹做傢俱;無獨有偶,H&M也宣告同年將使用100%環境友善材料製作衣物……這些知名企業紛紛開始朝向兼顧自然與獲利的方向靠攏,其中關鍵原因,也來自「消費覺醒」。消費者從被動接收商品與服務角色,轉而運用消費力量,抵制無良商家或支持綠色理念企業,以具體行動傳遞消費者意識。誠如台灣近年來在網友間流行「用新台幣讓某某下架」的口號,展現公民消費意識,也讓整體朝正向循環。
由於每一次的消費,都伴隨資源使用與耗損,《機智購物生活》作者詹姆斯.麥金諾( J. B. MacKinnon)提出「停止消費」的思想實驗,藉此探索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以及讓地球永續的可能性。台大政治學系暨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林子倫笑說:「作者的做法很激進,但方向是沒錯的。」他特別點出作者疾呼停止消費的原因,來自於消費者容易陷入「越環保、買越多」的困境。
林子倫舉例,汽車已漸漸改為電動車以降低排碳,但消費者卻因此有可能改成買2台電動車,或是有些城市限制車輛單、雙號上路天數,有人因此買下兩種車號的車,以應付規定。意味著每單位資源使用效率高,但由於使用量增加,導致整體資源耗損並沒有減少。
但林子倫進一步指出,雖然許多消費者一人擁有2、3支智慧型手機,但仍然難以因此認定為浪費資源,因為一台智慧型手機也許取代過去20、30種機器,包含計算機、照相機、收音機…等,必須從生命週期進行精算方知結論,「但作者的理念是沒有錯的。」他強調。
林子倫也觀察到兼顧環境與獲利的新商機,如台灣IKEA率先全球與101合作,提供傢俱租賃,讓資源重複循環利用;此外「二手經濟」也逐漸受到企業重視,好比Patagonia收購消費者二手衣,翻新後再出售,同樣受到消費者歡迎;除了用具可做價值再利用,台灣許多便利商店把即將過期的食物降價出售,這些做法都是創造環境、業者、消費者的三贏局面。
國外也興起一股「產消者」(Prosumer)時趨,消費者(Consumer)與生產者(Producer)角色結合,當消費者自己也參與生產時,對於消費會更加有意識。林子倫舉例自己曾經購買小太陽能板產電,想要為自己的手機充電,才發現充電速度緩慢,更深刻感受到每一度電得來不易,會更加珍惜電力資源。規模較大的「公民發電廠」作法,在國外早已蔚為流行,台灣也逐步發展中。
從追求生產更多、購買更多、規模更大、賺取更鉅,轉為思考如何與環境、社區、員工等永續共榮,是不論身為消費者或生產者,也不論是設計或製造端都必須正視的議題,同時也是有巨大待開發潛能的現代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