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關稅戰已經爆發,中俄試圖建立互補的工業與能源聯盟,要獨立於美國領導的西方經濟秩序之外。現在只能期盼俄在烏克蘭的軍事挫敗,能給俄中帶來反思的空間。
英國在十八世紀躍居為主要的殖民帝國,並在十九世紀發展成工業強國;但真正讓英國成為全球經濟領導者,則是其將工業能力移植至殖民地,以掌控成本優勢。為了支撐全球經濟霸業,英國更建立起地表最強的海軍武力。
然而經濟發展太快,過時的金融體系支應不及,導致歐洲於一八七三年爆發嚴重的經濟蕭條,整個西方世界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才從衰退泥淖中脫身。於此同時,德國剛剛成為一個民族國家,憑藉一己之力,化身為強大的工業經濟體。這場大蕭條對經濟造成的破壞,以及英國掌控全球貿易的實力,都令德國感到震驚,德國領導人便採取兩個因應策略。
首先,作為工業國家,德國意識到石油的重要性,更是工業化賴以生存的資源;因此德國於一八八○年代與鄂圖曼帝國結盟,打算建造巴格達鐵路——一條陸路運輸石油通道,以免受到英國海軍的牽制。巴格達鐵路的爭議性極大,甚至有人歸咎其為一次大戰爆發的原因,最後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才完成。
其次,德國更加集中經濟控制力道,成為一個大工業、大農業、大銀行和大政府的國家,與英國自由貿易精神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