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年輕人都曾遇過人生迷茫、不知何去何從的時刻。《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或許可以讓你降低試誤的過程,避免浪費寶貴的時間,找到正確的方向。並且經由實際案例,找到方法,勇於面對人生的波折。
本書的主要作者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是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s)得主,羅德學者(RhodesScholars)皆是世界上極為優秀且多才多藝的年輕人。與作者同期的羅德學者有三十二人,多年後,有些同窗的人生消沉,有的淪為華爾街金融犯罪首腦;有人婚姻破碎,妻離子散,甚至做姦犯科,下場悲慘。就像作者在哈佛商學院的同窗斯基林(Jeffrey Skilling),聰明用功,曾經是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史上最年輕的合夥人,後來當上安隆公司(Enron)執行長,年收入高達1億美元,卻在安隆醜聞案爆發之後,被捕入獄。
《商業周刊》曾經整理出民國五十年到六十年的聯考榜首名單。聯考狀元的素質想必很高,卻為何在三十年後,淹沒在芸芸眾生之中?主因是學非所長,年輕時不了解自己,一味追隨熱門科系。
這批從聯考脫穎而出的秀異青年,前途並未平步青雲。
由此可知,並非自小學霸,人生就會一帆風順。
作者認為,好的理論,能讓我們預測未來。從經驗學習,代價太大。你不一定要結過幾次婚,才知道如何當一個好丈夫或好妻子。
同理,你也不一定要在幾度慘敗之後,才了解成功之道。
讓別人的失敗經驗,成為自己成功的養分,是最聰明的作法。
沒有理論,像沒有羅盤導航,隨波逐流,純靠運氣。好的理論,可以指引我們做出最好的抉擇,趨吉避凶。
破壞式創新,小蝦米也能對抗大鯨魚
作者是第一個提出「破壞式創新」概念的人。
什麼是「破壞式創新」?
以低價產品和服務切入市場,或運用科技和改善經營模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成功開拓市場,此即「破壞式創新」。
譬如, 小鋼鐵廠紐柯(Nucor) 就透過「破壞式創新」,強化鋼筋這類最低階產品切入市場,然後往上提升,最後進入高階鋼板產品,步步進逼,終於迫使傳統大鋼鐵廠瀕臨破產;1960年代,美國的本田機車在高速長途駕駛下,油箱容易漏油,也相當耗損離合器,銷售很差。後來靠著售價僅哈雷四分之一的小狼機車才打開美國市場,逐漸提升性能與等級。這也是「破壞式創新」的例子。
1990年代初期,戴爾電腦(Dell)最初利用「破壞式創新」,以低價切入低階個人電腦,同時,利用郵購或網路來銷售,以降低成本。然後,慢慢提升至高階電腦。之後,將電腦生產線模組化,按客戶需求組裝。
初期,華碩提供戴爾設計簡單可靠的電路板,價格比戴爾自家生產得更低。之後,華碩向戴爾建議:「我們生產的電路板很好,貴公司可以交給我們做。」沒多久,華碩又建議:「我們主機板也很好,為什麼不一起採購?」最後,華碩說:「我們來幫你組裝電腦,成本可以降低20%。」
2005年,華碩已有一定基礎,以自家品牌進攻美國市場。華碩也利用「破壞式創新」,從價值鏈最低的產品切入,緩步提升至更複雜且高價的產品或服務。
戴爾本來是最強大的電腦公司,多年來為了追求報酬率,把業務外包。到最後,什麼都做不出來,完全失去競爭力。其成也華碩,敗也華碩。
世界晶片,幾乎由台積電包辦。台積電初期也是由低階做起,張忠謀高瞻遠矚,持續提升位階,擺脫競爭者。但是,這兩年晶片短缺危機,讓各國驚覺,曾幾何時,外包居PART III然讓自己陷入「國安危機」,重蹈戴爾電腦的覆轍。美國、日本、歐洲等地區,皆開始積極重新布局。也許,這可以解釋台積電近期股價疲軟的原因。
2001年,中國加入WTO,世界各國為了降低成本,增加報酬率,一開始僅將簡單的業務外包給中國;到最後,連精密產品也必須外包,因為這些國家已經做不出來了。如此,壯大了中國,削弱了世界。
1990年代末期,在美國獨領風騷的影音出租連鎖店百視達(Blockbuster)立下規定,對於延遲還片的客人設下很高的罰款,因為要是不公告高罰款,片子就可能一直留在客人那裡,無法租給別人。百視達的收入,七成來自這類罰款。規模很小的租片公司Netflix抓住機會,提出新點子,客戶只要付一筆會費,每個月就可以看幾支片,也不必上門租借還片。後來,百視達客戶不斷流失,最終宣告破產。Netflix擺平百事達,就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真實故事,也是「破壞式創新」的例子。
上述諸多案例多由低價切入市場,為什麼?這是因為進入技術門檻低,成本不高,風險不大,對想創業的人是最好的選擇。
上述的例子也告訴我們,隨時保持危機意識。市場在變,品味在變,材料在變,科技在變,環境在變,觀念在變⋯⋯如果墨守成規,不能洞燭先機,預測潮流,不懂應變,很快會被「破壞式的創新者」取代。
「天生英才」來自實務歷練
書中最重要的觀念是:「天生英才」的觀念是錯誤的,「實務經驗」最為關鍵。
成績差,不代表人生沒有希望;成績好,不保證你是人生勝利組。因此,切忌妄自菲薄,自暴自棄;也要避免志得意滿,睥睨他人。成功之道千萬種,不是學校成績定生死。
企業主管最頭痛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尋找好人才。很多主管都可能會用錯人,那麼,要如何找到真正優秀的人才?
南加大商學院教授麥寇(Morgan McCall)在著作《展翅高飛:培養下一代領導者》中指出,人才並非全部都是天生資質優異,即使資質平庸,也能從經驗學習克服挫敗和抗拒壓力的能力。
能力,是由「實務經驗」鍛練出來的。
麥寇教授認為,所謂「天生英才」,並非遴選人才的關鍵。「實務經驗」淬鍊出來的能力,才能解決現實問題。這可能也是台灣很多企業愛用成大畢業生的理由。他們不好高騖遠,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
台灣的「隱形冠軍」是「實務經驗」的最好注腳。他們多是黑手出身,累積足夠的「實務經驗」,再加上一點「巧思」(創意),就成為那一方領域的霸主。
俄烏戰爭中,馬斯克(Elon Musk)的星鏈(Starlink)立下大功。星鏈有很多小零件來自台灣的「隱形冠軍」,可見小兵也能立大功。不可小看自己,更不要看衰台灣。
個人雖小如螺絲,沒有螺絲,大機器啟動不了。新加坡與以色列,人口、土地都比台灣小,但是其國力與影響力卻不輸台灣。由此可見,天生我材必有用。問題是,你知道你的用處在哪裡?長處在哪裡?
英特爾(Intel)和思愛普(SAP)兩大科技巨人合資創立Pandesic,最後卻以倒閉收場。
Pandesic的每一位資深主管都有傲人的履歷表,卻沒有任何一個人具有開創新事業的經驗;公司內沒有人知道如何隨機應變,調整策略。這些資深主管在已經上軌道的大公司,如魚得水,展翅高飛;但在新創公司,碰到問題,一籌莫展。什麼樣的公司,處在什麼階段的公司,用什麼樣的人,才是成功之道。
作者的友人阿奇博(Nolan Archibald)是企業界響噹噹的人物,曾經是財星500大企業最年輕的執行長。他從商學院畢業時,就立志要成為大企業的執行長。但是他自問,執行長需要具備哪些經驗?必須克服哪些問題?必須學習什麼?基於這樣的想法,他做出不同於同學們的選擇。他的第一個工作不是企管顧問,而是北魁北克(Nord-du-Québec)一座石棉礦區的營運主管。他認為,在那種艱難的環境之下,管理和帶人是難得的經驗,能幫助他快速成長,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論,成績差的放牛班不必自慚哀嘆,只要務實、苦幹,同樣可以出人頭地。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