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指數自今年初罕見飆升,這之間出現俄烏戰爭導致油價上揚,以及聯準會升息兩件大事。
隨著美元走強,令人不禁想起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新興市場貨幣跌勢,這次會重蹈覆轍嗎?
二○二二年全球經濟最大的變化,是美國聯準會貨幣政策的V型扭轉。由於通貨膨脹的失控,美國的貨幣政策由極度寬鬆迅速收緊,聯邦利率以四十年來未見的速度上升著。這個在美國國內,導致了債券收益率的迅速上揚,導致了股市的坍塌,導致了房貸利率的抽升。在海外,則美元匯率大幅升值,歐元、日圓、英鎊和人民幣貶值近來不斷成為財經新聞。
美元指數從今年年初的九十六一路飆升,在一代人的經歷中都是罕見的,中間經歷了兩大事件。第一個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石油價格大幅上漲,歐洲天然氣價格更出現了歇斯底里般的跳升。第二件是美國聯準會進入加息週期,加息力度愈來愈強,態度也愈來愈強硬。
由於石油和天然氣價格的暴漲,令德國、日本等工業大國突然出現了貿易赤字。這些製造業大國經常性地擁有龐大的貿易順差,但是油價高漲將它們扭轉為逆差。美國的貿易帳戶一直是逆差,不過它卻是已開發國家中少數可以能源自給自足的。能源價格高對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有衝擊,但對經常項目的影響相對比較小。
聯準會大幅調高政策利率,使得美元區債券的收益率更有吸引力,誘使歐洲和亞洲的長期資金重新投入美國國債市場。今年年初,美國兩年期國債利率是○.七六%,現已逼近四%。美國與歐洲大國之間的國債收益差距愈拉愈大,美債和日債間的差距更大,使得全球資金流向美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