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0年來歐洲最嚴重的一場乾旱」,這是歐盟轄下歐洲乾旱觀測網對當前氣候處境的定論。這場500年大旱對歐洲的衝擊,非僅「區區」限水而已。
8月12日:40公分。8月15日:32公分…。快速降低的數字,是萊茵河河床水位深度。這條西北歐第二長的運河,承載歐盟一年約3成的內河運輸總量,德國每年約3成的煤炭及石油供運須仰賴它。
「完美風暴」,英國《金融時報》8月中旬如此形容德國經濟前景,枯竭的萊茵河,是構成這場完美風暴的最後一道氣旋。當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面臨危機,整個歐洲經濟連帶告急。
根據德國航運專家說法,通行萊茵河的船隻需要大約1.5公尺的水深才能滿載航行,若僅求最低限度「安全通行」,臨界水位值約為40公分。但過去一個月間,水位大多落在30~40公分間,不僅遠低於可滿載的標準,甚至低於臨界水位。不少德國物流公司及航運商表示,如今通航船隻的運力約剩平常的2~3成。
「因為乾旱,運輸費在一天內上漲了30%,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情況……這太瘋狂了!」德國航運公司Reederei Jaegers GmbH總經理耶格斯如此表示。
若萊茵河水位繼續下降,結果恐不只是運力驟降,而是全面性的「斷航」。回顧歷史,萊茵河有過斷航紀錄,考布(Kaub)段水位曾於2018年10月23日,降至歷史最低點的25公分,致多數駁船無法通行。
據統計,當時萊茵河水道關閉了約132天,據德國5大權威經濟智庫之一的基爾研究所估算,因為水位過低導致德國工業生產的損失,大約是48億歐元,或換算成GDP(國內生產毛額),等於減少0.4個百分點,對比2018年德國GDP實際成長1.1個百分點,顯示本應收穫的GDP成長,有近3成跟著萊茵河的水流一起「蒸發」了。
各界預測,這一次萊茵河若再度斷航,對德國經濟的衝擊恐甚於2018年。
原因之一,是這回水位低於40公分臨界點的時間,比2018年足足早了兩個月,而德國的冬天又往往是一年中最乾燥的季節。
原因之二,是2018年的德國並無如今俄烏戰爭下的能源危機問題。今昔相比,供運德國3成煤炭與石油的萊茵河,對今年冬天的德國經濟更顯重要,一旦斷航,「德國的燃煤電廠無法發電,能源危機進一步惡化,⋯⋯整個歐洲將一起淪陷。」德國智庫德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巴蒂(Guido Baldi)對本刊表示。
電價飆、工廠陷關閉潮,家用暖氣費已從200飆漲為1000歐元。經濟學人智庫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巴普提斯特(Simon Baptist)指出,目前歐盟天然氣的存量還有4成的存量缺口。他預期,屆時多數歐盟國家都將面臨天然氣短缺,其中又以德國為最,「預料(德國)將透過限制工業用電,以緩解其電力缺口。」
而根據花旗分析,「用電配給」的結果,將讓德國GDP下降約1~2個百分點。甚至,在近期對歐展望的報告中,花旗更是悲觀地指出,「溫和衰退」已不可能,歐盟現在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在控制範圍內的「深度衰退」;二是失控的「極深度」衰退。
巴普提斯特認為,這場能源危機或許會激勵歐洲家庭和企業投資提升能源效率,降低對俄能源需求,「讓歐洲戒掉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不過,這是一趟關乎經濟結構的長期工程,而在轉型過程中,「這裡將經受巨大的政治與經濟動盪,以及難以承受的經濟痛苦。」他憂傷地說出結論。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今周刊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