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990年GDP成長率瞬間降至1%以下,自此,淪入失落的30年。
目前中國整體經濟狀況,似與先前的日本一樣,恐步入其後塵,成為翻版。
習近平今年很可能史無前例地第三度當選中國國家主席,對他而言,這可能是個金杯毒酒,至少經濟面如此。中國四十年來的快速發展模式已經失去魔力,累積的債務已達到危險高峰。
新興國家在發展初期多面臨高投資需求、低國內儲蓄的問題,一般有兩個路徑可選擇:向海外借貸資本,並以高貿易順差償還;或是犧牲勞動階級,將國內所得移轉分配給高儲蓄者,如政府、企業與富人等。
美國在內戰後,選擇了第一路徑,自海外取得大量投資,主要來自英國、荷蘭兩大世界金融之都。當出口從原料轉為工業產品,美國貿易順差暴增,解決了資金缺口。
一戰爆發,歐洲無力再購買美國產品,反而開始依賴美國資本。資本流動逆轉,引發了一九三○年代美國大蕭條,同期間GDP驟降約三五%;由於家計單位所得降幅低於整體經濟,自此,美國消費主導經濟發展,占GDP比重也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