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基執行長施索仁繼六月唱衰航運業將出現長鞭效應,一席話衝擊長榮、陽明股價;
近日他改口預測,今年貨櫃公司收益仍可創新高。究竟這個景氣循環產業還能疾馳多久,沒人有答案。
在投資市場中,投資人一直在貪婪、無知、恐懼的宿命中作戰。二○二二年面對戰爭、地緣政治升高、通膨加劇下,美國聯準會升息縮表,讓市場投資人如驚弓之鳥。面對景氣前景看淡,但企業仍不斷交出亮麗財報,投資人到底應該怎麼辦?今年最經典的產業是貨櫃航運,最經典的公司是長榮海運。
疫情從二○二○年元月武漢封城引爆,當時長榮海運股價從最低八.九元起跑。過去在景氣低迷時,長榮海運在一八年淨利為二.九四億元,一九年淨利也只有一.一三億元,已是損益兩平邊緣。到了二○年疫情的第一季,長榮海運一度出現虧損,此後因為疫情帶來塞港、碼頭工人罷工等問題,貨櫃航運業景氣疾馳向上,長榮海運的獲利也急速走高,二○年第二季淨利為三十一.九二億元,第三季淨利為八十一.八五億元,到第四季淨利達一三四.二九億元;長榮海運的股價也跟著奔馳,到了二一年七月創下二三三元新高價,寫下大航海時代的新里程碑。
這段股價大衝刺是台股史上罕見的巨大波浪,陽明海運股價從二○年低點四.七二元,漲到二三四.五元;萬海航運股價也從十一.八五元,大漲到三五三元。很多攬貨業也搭上這個列車,像台驊變身「航海王」,股價從十七.四元漲到三二一元;中菲行從十九.一元大漲到一六○元,過去只是在小賺、小賠中掙扎的航運業,突然變身為每年賺超過一個股本的大績優股。
不過,航運業被視為是標準的「景氣循環股」,通常投資景氣循環股,股票要「賣在低本益比、買在高本益比」,因為股價一定比景氣先到達。於是,當長榮海運漲到二三三元的時候,市場開始擔心貨櫃航運業的景氣反轉,長榮海運在去年第三季出現一波大獵殺,股價從二三三元狂殺到八十五.五元,這段殺戮讓初入市場的年輕小白受傷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