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中國問天實驗艙發射成功,展現中國航太科技的大邁進,企圖挑戰美國太空霸權的地位。
隨地緣政治意識抬頭,低軌衛星之通訊應用扮演關鍵角色,太空產業將演變成國家等級之競爭角力。
七月二十四日,中國太空站首次在有太空人的狀態下迎接航天器,成功與搭載「問天」實驗艙的火箭對接,展現中國航太科技的大邁進,也點出全球科技競爭移往外太空的大趨勢。
過往,太空霸權是由美國與俄羅斯掌控,但隨著國際太空站(主要由美國與俄羅斯維運)將於二○三○年退役,新一波的霸權競賽已醞釀成形。目前全球六個具備全面發射與太空載具外星著陸能力的國家,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歐洲、印度、日本,將是彼此技術競爭下充滿商機的戰場所在。
今年初,全球在軌繞行的四八五二枚人造衛星中,以美國的二九四四枚最多,其次是中國四九九枚,俄羅斯則以一六九枚位居第三。從三強的現況來看,美國透過與SpaceX等民間航太廠商合作,大幅推升航天器數量,試圖降低生產成本,維持技術領導的地位。而中國尚在強化技術基礎,與俄羅斯合作日漸緊密,兩者企圖縮小與美國實力的差距,卡位國際太空站退役後的太空地位。
去年六月,SpaceX執行長馬斯克在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中宣稱:「星鏈衛星寬頻網路服務將在九月起全面覆蓋世界各地,二○二二年前將力爭全球五十萬用戶數的營運目標。」揭開美國全力培養民間企業參與這場太空之爭的序幕。
根據估計,二○三○年將有一.七萬枚衛星發射部署,十年內成長四五○%,創造至少四千億美元的產值規模。在民間企業加入生產低軌道衛星下,零組件生產高度整合與小型化,使得原先造價高達上億美元的衛星,下降至一枚約一萬美元;在此同時,發射低軌衛星的成本也將於十年內下降八○%,呼應美國大力推動低軌衛星商業化,以維持領導地位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