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時間六月十六日凌晨,美國聯準會升息三碼,此決策完全吻合兩天前《華爾街日報》報導中的揣測,
也讓聯準會被質疑利用「傳聲筒」為市場打預防針。於是,對於聯準會官方發言的可信度,市場又一次打了個大問號。
通常,是財經媒體引用外資機構的分析報告,為讀者提供關於金融市場的未來展望;然而在六月十三日,情況卻是完全反著來。
這一天,重量級外資機構高盛證券發出緊急報告,上修對於美國聯準會六月、七月升息幅度的預測值;在這份報告的標題裡,高盛毫不避諱地交代了臨時修正預測值的怪異理由:跟進《華爾街日報》的提示(Following a hint 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怪異,但回頭來看,這卻是個百分之百關鍵的理由。
美國時間六月十五日,聯準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宣布最新的利率調整政策,升息三碼,創一九九四年以來單次調升最猛的紀錄;不過,當天美股及國際股市並未恐慌殺盤,因為早在兩天之前的六月十三日,《華爾街日報》就用一篇「聯準會似正考慮本周升息三碼」的報導,讓全球金融市場提前對超級鷹派升息手筆激烈反映。
拍板升三碼先用媒體探風向
此前,聯準會公開釋出的可能升息路徑,是在六、七月間各自升息兩碼,如今做出了推翻先前官方設定路徑、卻符合《華爾街日報》報導推論的決策,這下子,聯準會這場會議帶給市場的震撼,除了超鷹升息、最新聲明的判讀之外,恐怕也讓市場對聯準會政策動向更難捉摸,或者就像高盛一樣,需要開始觀察新的另類指標,至少,需要緊密追蹤「某些媒體消息」。
撰寫這篇威力堪稱「一言喪邦」報導的,是今年四十四歲的《華爾街日報》首席經濟記者蒂米羅斯(Nick Timiraos),他在二○○六年加入該報,在負責聯準會政策新聞之前,曾經主跑美國財政部、勞動市場等路線,也曾在○八年跟著歐巴馬競選團隊報導美國總統大選新聞。
報導刊出後,不少金融業界立刻解讀蒂米羅斯極可能是「聯準會傳聲筒」,也就是說,雖然文章沒有引用任何官員的說法或消息來源,但聯準會應是透過這位記者刻意放出消息,為兩天後將正式端出的三碼升息先打一劑預防針。至於高盛,則如此分析其中玄機,「這篇文章,與蒂米羅斯前一日所寫報導的論調幾乎背道而馳……;昨天,他還認為升息幅度超過預期的機率不高。」
高盛並沒有用「傳聲筒」形容蒂米羅斯,但,金融業界會如此解讀這位記者的特殊角色,也並非毫無根據,因為,蒂米羅斯在《華爾街日報》的「學長」,早在十多年前也被外界賦予了類似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