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中,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拋出了幾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用ESG投資策略中最基本款的「刪除法」進行選股,那麼,首先會被踢出投資名單外的必然包括軍工產業類股,「但,如果這是一家幫助烏克蘭對抗俄國入侵的軍工企業,不算是符合ESG嗎?」
再來,受到產業屬性影響,傳統能源業者先天就位居ESG後段班,但,若這家業者有助於歐洲國家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難道不該力挺?進一步看,當能源類股受俄烏戰爭影響股價飆漲,若ESG基金不跟進布局,導致績效落後、投資人遠離,對ESG的長期發展會是正面?
幾個問題,目前尚無答案,唯一確定的或許是,ESG的界定與執行,需要與時俱進,以及一定程度的緩衝空間。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報導全球鋪天蓋地的「打漂綠」行動,就拿最近一個多月來說,因為懷疑「ESG投資名不副實」,美國證交會破天荒開罰金融機構,著手調查投行巨頭高盛,也公布了甚為嚴格的ESG基金管理新規;在歐洲,德國警方則根據「漂綠」檢舉,突襲搜索德意志銀行子公司……。
這些行動,某種程度正在挑戰ESG實務上所需要的緩衝;但某些層面,卻也有助於ESG的與時俱進。當「減碳解方提供者」特斯拉被踢出ESG指數,釋出的訊號是「S」(社會)的重要性絕不亞於「E」(環境),在疫情激化全球貧富不均的局勢下,這個訊號是重要的與時俱進。當投信發行的基金被要求拉高ESG投資純度,以本土法人為重要買盤的中小型股,可能也得加速永續轉型。
一年多前,本刊首度報導ESG打漂綠的第一道浪,如今浪潮捲起,它會帶來一些新辯論,但,也確定了ESG革命的某些新效應,以及不能忽視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