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這個題目時,多數同仁的反應是「值得執行,但台灣消費者可能感受不太強烈。」
大約是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糧食危機在國際間的話題熱度開始加溫,到了今年俄烏戰爭開打,國際農糧的供需情勢更是猛然惡化,兩大世界糧倉,一個被全球制裁,也用限制肥料出口反擊;另一個被大量破壞耕地,重要的出口航線封鎖,種種情節,顯示戰爭對全球農糧的供給衝擊,不會只是短線而已。
不是短線,那麼,台灣真的能夠一路置身事外嗎?同事啟動了一連串採訪,得到的答案,如同我們在封面文案上的呈現,原來,各類食品相關業者早就像是悶在超高溫的成本飆漲壓力鍋,而這樣的成本壓力,已經瀕臨破表邊緣了。
在本期封面故事報導中,各方業者十分坦白地向我們完整攤開成本結構,從源頭的原物料到終端售價,一串又一串彷彿齒輪連動的蝴蝶效應也就完整鋪陳。
在這裡先簡單舉例:除了玉米、小麥,俄烏兩國也盛產葵花油,葵花油短缺,得靠同屬植物油脂的棕櫚油、菜籽油、黃豆油替代,偏偏,前兩者主要產地均受極端氣候影響,產量有限,於是黃豆油需求猛增,黃豆價格又是猛飆。再來,作為豬、雞飼料主要原料的黃豆、玉米價格同步狠漲,白肉雞與毛豬的價格也就跟著攀高……。
再來呢?派克雞排創辦人告訴我們,雞肉價格飆漲是他決定忍痛漲價的最後一張骨牌;冠軍麵包師傅告訴我們,不只是小麥製成的麵粉正在催動麵包價格,牧場成本攀高一路延伸導致奶油價格狂漲,也已讓他吃不消……。
於是,這場糧食風暴雖然看似遠在天邊,但,它已驟然吹進你我的餐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