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事,似乎進入無限期的階段,能否牽動各國,演變為世界大戰?
從歷史經驗來看,或許會有更深層的變化與解讀,現階段,也只能靜觀其變。
19世紀末,德國是工業化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當時強權國家如英國、法國等,並不重視德國,俄國甚至為爭奪巴爾幹半島等地的影響力,而與奧匈帝國正面交鋒。
德國的經濟成就主要源自於政治改革,改革促使政府領導專業化,打造平衡的環境,例如建立世界第一個公共年金保險制度,並避免19世紀末歐洲頻繁的軍事行動。時任首相俾斯麥並非和平主義者,但他明白強大有效率的鋼鐵業與農業攸關軍事實力,不必為了領土紛爭大動干戈,徒然消耗國家資源,儘管俾斯麥有「鐵血宰相」的好戰形象,但他的目標卻是德國的和平與安全。
政治情勢變幻莫測,俾斯麥後來被威廉二世拔官,威廉二世雖頂著「德意志皇帝」的頭銜,其實德國當時根本稱不上是帝國。奧匈帝國在王儲遭暗殺後向巴爾幹國家宣戰,並尋求德國支持;雖然德國無意捲入爭端,但威廉二世迫不及待要向世界展現實力,而全力提供協助,於是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我們若把德國換成中國,把奧匈帝國換成俄羅斯:中國與德意志是新興強國,俄羅斯與奧匈是餘暉猶存的帝國;突然間,第3次世界大戰似乎近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