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火持續延燒,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陸續對俄羅斯祭出經濟、金融制裁,導致盧布重貶,金融市場隨之震盪;對此,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今(13)日表示,目睹俄羅斯央行受制裁的後果,可能會促使中國人民銀行,採取相關措施,降低其金融脆弱性,而此舉,恐使台灣未來面臨3項威脅。
陳南光分析,來自西方國家的制裁,癱瘓了俄羅斯央行支撐盧布的能力,即使該國藉由實施資本管制、大幅調升利率等措施,盼遏止資本外流,盧布仍然重貶。
在俄羅斯央行無法滿足該國銀行外幣需求,也無力協助企業支付或收受外幣款項的情況下,已經引發民眾現金短缺、支付中斷的預期心理,導致當地銀行發生擠兌情形,通膨也明顯惡化。
陳南光認為,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央行的制裁,明顯衝擊該國金融市場和民眾心理,其影響遠大於制裁俄羅斯總統普丁及其親信、相關企業資產,以及將俄羅斯銀行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
俄羅斯銀行被逐出SWIFT 難以借道中國彌補缺口
他也提到,部分俄羅斯銀行被逐出SWIFT之後,在跨國支付上,仍難以借道中國(例如「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彌補失去SWIFT的缺口。
事實上,俄羅斯在因應西方國家制裁一事上,早就有所準備。陳南光指出,2014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並受到各國制裁後,便逐步調整其持有的外匯存底幣別比重,也就是「去美元化」。
例如,2018年,俄羅斯大幅拋售美國公債,同時增持人民幣與歐元資產,使其人民幣資產占比從0.1%,驟升至14.7%。
另一方面,俄羅斯央行也把更多外匯存底,轉移到其他國家,最顯著的變化是,「大幅降低存放在美國境內,轉存到中國與日本。」以2021年6月的資料來看,存放在中國的占比為13.8%、美國占6.6%、德國占9.5%、法國占12.2%、英國占4.5%、國際組織占5%,日本則占10%。
中國人行可能「出招」降低金融脆弱性 台灣得小心
陳南光引述近期研究指出,「經濟制裁很少能改變行為,尤其是那些旨在遏止軍事行動的制裁。」例如,僅靠制裁,未能迫使伊朗、北韓等國家改變獨裁路線;唯有參與制裁的國家夠多、行動一致、持續,才能有效突破受制裁國家設下的防火牆。
值得注意的是,目睹俄羅斯央行受制裁的後果,可能會促使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評估、調整外匯存底配置,擴大CIPS的對外連結,推動雙邊貿易以人民幣計價、結算,藉以擺脫對美元支付和SWIFT的依賴,並加速推動數位人民幣,向境外推廣使用。
在上述情況下,陳南光示警,未來台灣可能會面臨數位人民幣對台灣的外溢效應、要求兩岸貿易用人民幣計價與結算,以及凍結我國央行、金融機構與民眾人民幣資產等3項威脅。
俄羅斯央行被制裁 台灣從中獲得哪些啟示?
陳南光也說,俄羅斯央行強烈的風險意識、靈活的管理策略,值得台灣參考。他認為,央行應對外匯存底的風險控管、資產幣別配置組合等議題,定期進行安全性評估,以強化台灣的金融韌性。
陳南光表示,外匯存底是全體國民的財富,央行應揭露其管理與運用,使民眾能了解、監督。
他強調,外匯存底再多、資產配置再怎麼分散,一旦被凍結,急需之時仍無法使用,因此應思考,為何要累積龐大的外匯存底?外匯存底的最適規模為何?且應提升外匯存底的運用效率;例如,投資於戰略性資源,以增強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