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物價穩定,就沒有持續性的充分就業……。升息,就是為了穩定物價。」3月16日,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宣布最新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決議:聯邦基金利率上調一碼(0. 25個百分點)。這是睽違近3年半之後、從2018年12月以來的第一次,美國再度啟動「升息循環」。
收聽Podcast《編輯室好好說》讓採訪團隊為你解析>>https://reurl.cc/Ep59ra
隔日,在連續2個月調高利率後,英國央行宣布再度升息,將政策利率上調1碼,至0.75%。同一天,台灣的中央銀行也出乎市場意料,宣布與聯準會「同步等幅」升息一碼,這不僅是2011年7月以來首度升息,若論單次升息幅度,更是創下15年之最。
美、英、台央行罕見「同時、同調」升息,要狠狠打擊的敵人,其實都是同一個……。
敵人是誰?在全長約55分鐘的聯準會記者會中,鮑爾一共說了58次「通膨」;在英國央行宣布升息後,總裁貝利(Andrew Bailey)坦言:「通膨率可能在幾個月內衝到8%。」在台灣,「升息的箭頭,就是指向通膨。」央行總裁楊金龍說。
太晚覺醒的鮑爾、老將的憂慮 這次打通膨 必須做到零缺失
德意志銀行總經研究主管胡柏(Peter Hooper),曾在1973至1999年服務於聯準會,親身見證半世紀前聯準會與超高通膨的纏鬥過程,他對鮑爾「全力壓低通膨、又能維持低檔失業率」的盤算,給了一句難堪的評語:「這是一廂情願……!除非,他的每個動作都是零缺失。」
「通膨已經根深柢固……,如今看來,聯準會不太可能實現他們希望的『軟著陸』,若想將通膨壓下來,就只能承受經濟衰退的代價!」接受《今周刊》訪問時,英國知名經濟學家暨前央行官員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篤定地表示。
今年高齡85歲的古德哈特,現為倫敦政經學院名譽教授及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但他另一更為市場所知悉的身分,是曾在英國前首相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政府任內,擔當「通膨第一打手」的角色,一般認為,古德哈特當時在英國政府的地位,就宛若柴契爾的「經濟國師」。
要檢驗古德哈特的悲觀論調,得先觀察,眼前的通膨是否真的已經「根深柢固」。
台灣資深創投家加州第一手觀察 生鮮每月漲、房子開賣不久漲50%
場景,切換到美國矽谷這個「重災區」。
「房價至少年增兩成,氣泡水從12罐變8罐一組,但價錢不變……,至於加油站,每天更是排滿了車。」曾任之初創投(AppWorks)合夥人,現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擔任訪問學者的詹益鑑,過去1年長居加州,第一手經歷了美國數10年來未見的通膨狂潮。
他觀察,過去1年,周遭舉凡日常採買的生鮮食品、乃至物流業運價,幾乎每個月都是「有感漲價」,而房屋交易市場也極度火爆,「很多房子開價跟賣價,就至少差了30到50%。」
弔詭的是,詹益鑑補充,「一邊是物價漲,許多人生活愈來愈苦,另一邊薪水卻是持續調,因為找不到勞工。」薪資與物價的「螺旋上漲」現象,對經濟學家來說,並非什麼好消息,因為這很大程度代表通膨將進一步失控。
鮑爾內心「伏爾克魂」被喚醒 恐效法前輩強摘通膨毒瘤
在美國經濟被高通膨長期凌遲的70年代,最終,就是靠著79年上任的聯準會前主席伏爾克(Paul Volcker)痛下殺手,1年內將利率從10.25%猛拉到20%,這才根除了通膨毒瘤。而代價,是1980、1982年的經濟負成長。
「你或許會把接下來的問題,定義成所謂的『伏爾克問題』……。」3月16日的聯準會記者會現場,彭博電視記者提問:「雖然你期待升息不會造成失業率攀升,但如果失業率真的攀升了,你會繼續升息嗎?」
對彭博電視記者的提問,鮑爾沒有正面回答,但重申了本文開宗明義的那一句:「沒有物價穩定,就沒有可長可久的充分就業。」言下之意,如果失業率因為升息而攀升,那麼,很抱歉,這是長久大計下的「必要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