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採取升息的策略,來壓抑通膨其實是錯的!而且可能會錯得很離譜?
李永年於YouTube頻道《理財不能等》中以下分享:
很反對美國要用升息的策略,來壓抑通膨!
因為這一次的通膨,不是因為大家的錢太多去搶貨物,而是「根本沒有東西」,是從生產端、供給端出現問題。
油價
1、油價的會上漲並不是大家去搶石油,而是因為產油國不願意多生產石油,所以導致石油供不應求。
2、烏克蘭跟俄國發生戰爭,西方的國家因此抵制俄羅斯,導致石油沒有辦法出口,供給端出現了問題。
上述這兩個因素造成了油價的大漲;這絕對不是消費者方面的錯。
航運運費大漲
貨櫃輪「塞港塞船」、港口的碼頭工人不夠,造成的港口賭塞,也讓航班拖延,所以讓運費拼命的漲。
再加上這些貨物到不了終端消費者手中,使得會有「可不可以我加點錢趕快把貨物給我」,但是供給端也沒有辦法,是有生產,不過到了港口卻堵在那裡,也不能怎麼辦!
晶片供不應求
沒有拿到晶片,生產方可以甚至都不進貨了,因為即便貨拿進來了,還是沒有辦法生產最終的產品出來。
現在因為晶片變得「重中之重」,所以導致晶片漲價的速度非常兇猛;晶片的漲價連帶的下游、相關的電子中間原料,通通也都在跟著漲價。
上述這三點造成了通貨膨脹非常的嚴重,但是其中沒有任何一項的原因是「需求端錢太多」,所以才把這物價拱上去的!
通膨怎解?台灣曾經為世界示範一次!
1973年的時候發生了石油危機,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接近12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
當時的物價漲得「一蹋糊塗」,真的親眼見證「一日三市」,一碗泡麵的價格早上一個價錢,中午漲;晚上也漲!
如果當時按照美國聯準會的作法,用升息的辦法,來緊縮資金、壓抑通膨,那「會出人命」,錢已經不夠了,還要把錢給收回去?
所以當時的政府採取振興經濟!就是加速擴大基礎建設,就是所謂的「十大建設」,也放寬貸款條件給中小企業,讓公司發展事業不要倒閉,「當時的公司要付但一下子增加的10幾%的成本,沒有一家公司受得了」。
那個年代的中小企業就是台灣的骨幹,幾乎沒有什麼大型企業,所以一定要維持住。
已經通貨膨脹了還撒錢,那不是更雪上加霜、火上加油嗎?
因為擴大了基礎建設成了十大建設,那當中會需要非常多的人力,就業率就會大幅的提高,讓許多人手上可以有錢,就能夠買得起上漲的物價,不會生活出現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沒有辦法克制通膨的成長,那就加強收入,提高國民生產的毛額!
若假設,經濟成長率是15%高於通膨率14%,那等於物價反而還掉了1%。
當時的政府用刺激經濟景氣的成長來壓抑通膨;當時台灣經濟在起飛的時候,連續十幾年的經濟成長率都超過10幾%,台灣當時把危機化成轉機,更創造了經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