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關係法》,的確不如《北大西洋公約》、《美日安保條約》或《韓美共同防禦條約》,白紙黑字寫著任一締約方若在特定區域遭武裝攻擊,其他締約方將提供軍事協助;但美國政府在《台灣關係法》中將西太平洋安全、台灣社會經濟體制和自身利益畫上等號,且強調會「維持能力」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手段,強度又明顯高於與美國沒有任何防禦協定的烏克蘭。
「對美國來說,台灣與烏克蘭的重要性肯定不是同一個量級。」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分析,俄羅斯雖是美國長期戰略競爭對手,但現階段國力已無法撼動美國,再加上烏克蘭不屬於北約,美軍沒有直接出兵的必要;反觀新崛起的中國,是唯一足以和美國爭霸的對手,西太平洋又等於美國前院,台灣一旦遭到攻擊,美國的反制行動強度勢必遠高於烏克蘭。
國際媒體也持類似觀點,《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近期發表評論指出:「烏克蘭與台灣的相異處比相似處更能說明問題,烏克蘭是美國排名第六十七的貿易對象,台灣則是第九大和半導體大國……;丟掉台灣,意味著美國二戰後在西太平洋建立領導的安全秩序告終,並將區域唯一強權地位,拱手讓給中國。」
由此可見,草率地將台灣與烏克蘭畫上等號,是過於輕忽台灣的重要性。然而,戰略地位較高,並不等於絕對安全。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就在日本眾議院公開評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是一個遙遠地方發生的事件,而是預測中國將如何應對台灣問題。」
中國在意戰爭的經濟代價
關鍵在台灣抗敵意志多強烈
既然台灣無法完全排除中國發動戰爭的可能性,那麼烏克蘭面對俄羅斯入侵的經驗,能提供台灣什麼具參考性的啟示?
「這場戰爭的結局,很大程度取決於烏克蘭人的戰鬥力與決心;如果普丁入侵烏克蘭陷入困境,又面對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和國內壓力,會讓他陷入非常糟糕的處境。」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兼任教授湯先鈍認為,相較於俄羅斯,中國會更在意發動戰爭付出的經濟代價與後果,而中國發動戰爭要付出多少代價,取決於台灣軍民願意為了維護既有生活方式而團結抗敵的意志有多強烈。
「僅僅從盟友手中得到一些好武器,並不足以讓一個國家抵抗更強大的力量。」湯先鈍說。
人民的集體戰鬥意志,確實是烏克蘭在這場原本被認為將會一面倒的戰爭中,令人驚嘆的一幕。除了演員出身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堅守崗位,拒絕美國協助撤離首都基輔的提議,身價高達十五億美元的糖果大亨、前總統波洛申科,也同樣領取步槍走上街頭為國而戰。截至三月一日,號稱「戰鬥民族」的俄羅斯大軍,尚無法控制烏克蘭任何主要城市。
其實,烏克蘭軍隊戰力並不特別強悍,是在一四年面對俄羅斯連串軟土深掘式地恫嚇、侵略,才決心強化自衛能力。

不再讓俄軟土深掘
烏大舉投資建軍強化自衛能力
一三年十一月,時任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在俄羅斯壓力下片面中斷與歐盟的貿易與政治協定談判,這次政策轉彎讓烏克蘭民眾大為不滿,發動大規模示威遊行,亞努科維奇雖強勢鎮壓,但隔年二月仍遭國會表決革職,流亡俄羅斯。
不樂見烏克蘭「脫俄入歐」的普丁政權,這時藉機支持俄羅斯族人占多數、原本隸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舉行公投,讓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同年又暗助在烏克蘭東部兩州與政府軍交戰的民兵組織,並扶植兩州成立共和國。
整個一四年,烏克蘭正規軍與有俄羅斯撐腰的民兵作戰吃了不少虧,再加上普丁更三不五時在烏俄邊界舉行軍事演習,讓烏克蘭下定決心尋求北約保護。一四年十二月,烏克蘭國會表決撤銷在一○年因俄羅斯施壓而制定的「不結盟」中立條款,排除加入北約的國內障礙。
除了爭取外國支持,烏克蘭政府也大舉投資建軍,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一三年烏克蘭的國防預算僅占GDP的一.五八%,隔年開始直線上升,二○年已達四.一三%。
美國國會研究處今年一月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烏克蘭的武裝部隊在一四年之後,戰力有長足進步,該國努力採用北約標準,「其中許多改革始於抵抗俄羅斯侵略的經驗。」頑強擋住俄軍第一波攻勢之後,國際社會對烏克蘭的支援力度正持續增強……。戰事結局未定,但回望至今過程,戰鬥意志的重要性,確實並不亞於軍隊規模與武器裝備。
「烏克蘭的情況告訴我們,台灣應該先展現夠強的自我防衛決心,才能加深和美、日等盟國的互信,進而強化它們協防台灣的意願。」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蘇紫雲說。
不必低估台灣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但也不應輕忽任何可能遭武裝攻擊的風險,隨時做好以戰鬥捍衛既有體制的準備,是烏克蘭給台灣上的最重要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