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引發國際對於能源、作物與礦物等供應危機的議題,但台灣並未坐擁天然資源,如何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成為敲響保命策略的警鐘。
全球才剛歷經一場兩年確診四.三億人、死亡近六百萬人的新冠疫情,與二○二一年造成二八○○億美元災損的極端氣候衝擊,現在「誰是老大」的地緣政治衝突,終究還是爆發了俄烏開火。
聯合國在二○一五年推出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說白了,就是十七項會讓世界沒有明天的議題;其中第十七項「多元夥伴關係」,因俄烏緊張局勢,更加凸顯SDGs的重要性。聯合國安理會在表決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要求俄國立即撤軍的議案時,中國、印度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棄權,而正好擔任輪值主席的俄羅斯行使合法賦予的否決權。一個注定失敗的議案,一場必走但根本不必演的戲碼,格外諷刺、扎心,並對世界和平難以樂觀。
俄烏衝突,引發國際對能源與包括作物、礦物(如鎳、鈦、鈀、鋁)等自然資源供應的廣泛討論。當電氣化與數位化成為全球加速轉型的主流趨勢,以及歐美正在操盤半導體等高科技業回鍋戰略投資布局之際,俄國仰仗鋁、白金與鈀金,分別占全球產量的十四%、十二%與四○%優勢,將能源與礦業化為地緣政治背後有恃無恐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