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準備好,走出冠狀病毒的陰影。我們要對(防疫)限制說再見,迎接疫情前的生活。」
1月下旬,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宣布,自2月1日起,除入境相關規定外,該國將解除包括戴口罩、進出公共場所須出示疫苗接種證明,以及限制餐廳、夜店營業等防疫措施,進入「與病毒共存」的生活模式。
然而,就丹麥當前疫情狀況而言,大規模鬆綁防疫措施,似乎是個很大的賭注。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疫情追蹤數據可得知,截至2月5日,丹麥平均單周確診人數,達4萬1300餘人,無論從總人口數(近600萬)或長期趨勢來看,丹麥疫情仍屬嚴峻、未見趨緩;那麼,他們為何敢賭這一把,選擇「回歸正常」?
▲▼丹麥確診、住院人數變化。(資料來源:JHU CSSE COVID-19 Data,下同)
一、感染與重症脫鉤
雖然丹麥染疫人數居高不下,但被送入加護病房的重症患者,占比明顯下滑。截至2月4日,在平均單周1000多名染疫住院患者中,僅30人住進加護病房,遠低於去年初,動輒破百的重症病患人數。
丹麥衛生部長布勞斯特倫(Soren Brostrom)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雖然該國染疫人數相當多,但感染與重症之間的關聯,已被打破,「在全國600萬人口中,目前大概只有30人,是身處加護病房的新冠肺炎患者。」
二、疫苗接種率夠高
感染與重症脫鉤的關鍵,在於夠高的疫苗接種率,以及症狀較Delta來得輕的主流病毒株Omicron。
現階段,丹麥接種2劑疫苗的人口占比,達81%;已接種第3劑追加針的人口占比,則是61%。丹麥羅斯基勒大學(Roskilde University)流行病學家席蒙森(Lone Simonsen)說,「由於Omicron對已接種疫苗的人來說,不屬於嚴重疾病,因此我們認為,取消防疫限制,是合理的。」
丹麥政府顧問、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彼得森(Michael Bang Petersen)亦稱,雖然確診人數很多,但與前幾波疫情相比,醫療體系面臨的壓力,相對較低。
三、人民團結、信任政府
由彼得森所主導的民意調查顯示,即使是較年長的丹麥居民,也支持取消防疫限制,主因在於,當地社會有足夠的信任和團結感,在沒有強制規範的情況下,人們也會主動採取相關措施,保護弱勢族群,免於新冠病毒的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共衛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 Ryan)認為,鬆綁防疫措施的國家,必須確保,在必要時,有能力重啟措施,並獲得社會認同。
對此,彼得森強調,基於社會團結和對執政當局的信任,上述建議,在丹麥是可行的,「丹麥人之所以支持取消防疫限制,不是因為他們反對這些措施,而是因為對當前情勢的評估,已有所改變。」
人們可望逐步回歸正常生活?
哈佛醫學院教授卡爾斯(Stefanos Kales)日前接受CNBC採訪時稱,他贊成將防疫重點,擺在高齡、免疫力較差的弱勢族群上,而非全體人口;一旦Omicron感染潮達到高峰,後續變異株造成的症狀,可能會更溫和,「我們迫切需要讓公眾,尤其是年輕人,回歸正常生活。」
根據WHO歐洲區負責人克魯格(Hans Henri Kluge)觀察,歐洲似乎正在進入一段疫情的「長期平靜期」(long period of tranquility),可望藉此控制傳染,避免確診人數再度激增。
克魯格強調,「長期平靜期」源自疫苗帶來的保護力,現階段,疫情仍未告終,但有機會「停火」(ceasefire),使重症、死亡人數不再大幅增加。
不過,WHO秘書長譚德賽(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認為,在對抗疫情一事上,任何國家要宣告投降或勝利,都還為時過早,「我們擔心,某些國家宣稱,Omicron傳染力強,但重症比例少,加上已有疫苗,因此不可能,也沒必要預防病毒傳播。這與事實相去甚遠。」
延伸閱讀:幾個月後,世界可望近乎正常…南非、英國「這兩個現象」 顯示疫情轉折點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