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名旅居荷蘭的台灣人,在網路上發文,稱確診Omicron「跟感冒沒兩樣」,荷蘭每天確診人數破萬,當地居民一樣活得很好,「台灣在怕啥?」
該文一出,立刻引發熱烈討論,對於感染Omicron的風險,各方意見不一,國外甚至出現「靠感染Omicron獲得免疫力」的說法;對此,醫學專家認為,基於以下4個理由,把Omicron視為重感冒、靠染疫獲得免疫力等觀念,都很危險,猶如「玩炸藥」。
一、別將Omicron視為重感冒
西北大學費恩柏格醫學院執行長墨菲(Robert Murphy)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即使是症狀相對輕微的Omicron患者,也有許多人出現發燒、身體疼痛、淋巴結腫大、喉嚨痛等情形,會讓身體連續數日處於虛弱狀態,「人們談論Omicron,就像重感冒一樣,但Omicron不是重感冒,而是會危及生命的疾病。」
費城兒童醫院疫苗教育中心主任奧菲特(Paul Offit)指出,與Delta變異株相比,感染Omicron的患者,住院、重症的機率,確實較小,但這不代表Omicron不是嚴重疾病,「(感染Omicron)你的死亡率並非零」。
二、不可輕忽長期後遺症
在新冠肺炎輕症患者中,許多人都出現失去嗅覺的症狀,其中有80%左右的人,大約會在1個月後恢復,但其餘患者,即使花上半年、甚至更長時間,仍無法使嗅覺復原。
除了嗅覺喪失之外,包括呼吸急促、疲倦、發燒、頭暈、腦霧(brain fog)、腹瀉、
心悸、肌肉疼痛,以及睡眠障礙等,都是新冠肺炎可能造成的長期後遺症。奧菲特說,醫學界仍在試圖釐清這些長期後遺症,他奉勸有「靠感染Omicron獲得免疫力」想法的人,千萬別冒險感染新冠病毒。
三、兒童、青少年染疫率攀升
以美國為例,在符合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條件的12至17歲青少年中,已有約54%,接種了2劑疫苗;但5至11歲的兒童當中,僅23%接種了第1劑疫苗。
由上述數據可推論,諸如不戴口罩、不遵守社交距離、群聚等可能感染Omicron的行徑,都有機會使兒童、青少年的染疫風險,隨之攀升。美國1月6日的統計資料顯示,當周確診新冠肺炎的兒童病例,多達58萬例,較前一周暴增了78%。
四、醫療體系負擔有增無減
「刻意感染新冠病毒變異株,只會使疫情大流行持續延燒,並對醫療體系造成壓力。」墨菲強調。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數據顯示,由於Omicron導致染疫人數大幅增加,在回報病床使用率的5000多家醫院中,有將近4分之1,正面臨嚴重的人力短缺,且此一比率,已創下疫情大流行以來新高。
令人擔憂的是,隨著第一線醫療人員陸續出現染疫、隔離等情形,醫護人力不足的現象,恐怕只會更嚴重。
延伸閱讀:台灣能擋住Omicron社區流行?4個QA掌握疫情最新預測 「這件事」可望促成病毒流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