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柳暗花明又「疫」起⋯

柳暗花明又「疫」起⋯

2022-01-12 14:38

過去兩年的股市變動,讓我們知道疫情不會有太大影響。
倒是接下來若漲到金融股,投資人就該留意了。

一個星期之中,變化無法劇烈,尤其股市常見這種景況。但連台積電這種理當很穩定的股票,一開年就震盪不停,投資人還猝不及防時,開春率先漲了一大波,卻在人們額手稱慶時,回墜到地面。

 

台積電漲起來,是因高盛把目標價從一○二八元調到一○三五元,雖只調高一點點,但市場認為背後隱含了台積電第一季還要調高五%到一○%價格的可能,抵銷它四處蓋廠導致資源分散的疑慮,更顯示毛利率有望上探新高,是台積電挺身而進的主因。

 

既然如此,為什麼後來又跌下去?各方猜測紛至沓來:有人說可能是因為全球疫情再次惡化,也有人說是因為美國鷹派鴿派合流,釋出提早升息及縮表的信號,造成美股科技股全面重挫,波及台積電。

 

道理言人人殊,但不用再麻煩什麼專家出面,過去兩年的股市變動,讓我們知道疫情不會有太大影響,畢竟已是日常。即使美、法、澳染疫迭創新高,台灣境外移入數字日漸攀升,坦白說,疫情已對股市無甚影響。更何況有人戲稱Omicron就是最好的疫苗,蔓延雖廣,但重症率和死亡率極低,原先Delta那些可怕的病毒都銷聲匿跡了。

 

真正有影響的是降息跟縮表,一月七日周五美國科技股跌幅有限,不過台積電、聯電仍重摔──先說結論:不需要擔心。

 

至於Moderna在疫情大流行前,是針對心血管、代謝、腎臟病、再生醫學、癌症開發mRNA疫苗靶點,成立十年累積虧損約十五億美元,但其COVID-19疫苗在疫情後九個月拿到美國第二個EUA。營收從二○二○年的八億美元,增長到二○二一年的一八四億美元,獲利從負七.四七億美元增長到一二二億美元。Moderna預計二○二二年營收可達二二○億美元。近期Moderna產品線的次世代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都進入二、三期臨床試驗,且藥物管線也已有癌症、腫瘤免疫、罕見疾病、自體免疫疾病開發mRNA疫苗。未來二○二五年發展計畫,則欲開發十五種死亡率高的流行疾病。

 

由此觀之,三家受惠新冠疫情最深的公司未來都將目光放向其他傳染病或癌症,以降低當前過於依賴COVID-19的風險。

 

本文由工作夥伴黃健寧(一九九二年~,台大藥學系)、葉政毅(一九八九年~,台科大電子通訊研究所)、陳咨瑋(一九八八年~,台灣師大運動科學系)、簡立丞(一九九四年~,英國伯恩茅斯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共同撰述,與讀者共勉。

 

二○二一年非主要依賴COVID-19營收增長大於一○%的製藥巨擘,包括:AstraZeneca(YoY:四○.六%)、AbbVie(二二.七%),Merck(十七.三%),Eli Lilly(十五.四%),Johnson & Johnson(十三.六%)。

 

非依賴COVID-19排名第一的AstraZeneca二○二一年營收為三七四億美元,增長主要來自併購Alexion的罕見疾病藥物,貢獻約三十一億美元。而腫瘤產品組合貢獻一一六億美元,增長為二六%,尤其重磅產品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Tagrisso,突破五十億美元銷售,二○二三年預估營收為五十八億美元。另外抗體偶連藥物(ADC)的Enhertu二○一九年才獲批准,去年HER2+乳癌的二線療法擊敗Roche的Kadcyla,目前也正進行一線藥物的頭對頭對比臨床試驗。未來AstraZeneca癌症產品組合值得期待。

 

AbbVie去年營收為五六二億美元,主要受惠於過去曾連續十年蟬聯世界營收第一的類風溼性關節炎藥Humira,營收達兩百億美元。然而該藥即將在二○二三年面臨專利到期,因此現階段致力為Humira的繼任藥物Rinvoq、Skyrizi建立市場。

 

其他公司如Merck透過全球銷售排行第四的免疫腫瘤藥Keytruda(YoY:二一%,營收占三五%)的適應症擴展來推進增長;Eli Lilly增長主要來自其糖尿病藥物Trulicity(YoY:二八%,營收占二三%)和Jardiance(YoY:二九%,營收占五%)、免疫製劑Taltz(YoY:二三%,營收占八%)、乳癌用藥Verzenio(YoY:四八%,營收占五%);Johnson & Johnson則以多發性骨髓瘤藥Darzalex(YoY:四四%,營收占十二%)、免疫調節劑Stelara(YoY:十九%,營收占十八%)來實現增長。綜觀以上,非屬COVID-19增長型公司的重點藥物大多屬於癌症用藥、自體免疫藥與糖尿病藥。

 

展望未來,隨著疫情平穩,疫苗驅動公司的增長將趨緩,mRNA的技術將從告一段落的COVID-19研發轉回疫情前的癌症療法開發;而非疫苗驅動型的公司則將更大依賴疫情前重磅藥物的銷售,尤其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藥物等開發,將重新回到全球大型製藥巨頭的主戰場,值得專注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投資的投資者,追蹤注意!

 

特再嚴正聲明:投資詐騙LINE不斷在市場出現,敬告投資者,請勿受騙!

延伸閱讀
資金大水漫淹股市的好日子過去了!2022年投資要持盈保泰,關鍵在這2字
資金大水漫淹股市的好日子過去了!2022年投資要持盈保泰,關鍵在這2字

2022-01-10

1000萬個粉絲按讚,還成為線上購物搶爆商品!為何「茶包」突然成為年輕人的最愛?
1000萬個粉絲按讚,還成為線上購物搶爆商品!為何「茶包」突然成為年輕人的最愛?

2022-01-04

台灣新創公司掀起海外掛牌潮!當中國企業紛紛從美國退市 「台概股」正在全球股市搶攤插旗
台灣新創公司掀起海外掛牌潮!當中國企業紛紛從美國退市 「台概股」正在全球股市搶攤插旗

2021-12-27

中國經濟求穩 A股明年行情恐會劇烈震盪!投資人想獲利 可利用「這個時機」進場
中國經濟求穩 A股明年行情恐會劇烈震盪!投資人想獲利 可利用「這個時機」進場

2021-12-20

什麼都在漲,各國物價指數紛紛創紀錄!大通膨苦日子來了,原因不是疫情,而是「它」
什麼都在漲,各國物價指數紛紛創紀錄!大通膨苦日子來了,原因不是疫情,而是「它」

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