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不一定助自助者,但一定不會祝福不自助者。
台灣經濟正逢10年來最大的機遇與定型風險,對自身可控因素,應痛下決心提升。
剛過去的二○二一年,凸顯台灣十年來最大的經濟機遇,但也定型了台灣經濟最大的風險區塊。凸顯的機遇是全球電子供應鏈中的角色,在謹慎細心地維護下,可為國家帶來幾何級數的增長動力。定型的風險,只來自一處——中國。主要表現在台商難逃「共同富裕」下的資產清算,其次就是中國經濟下行過程中,台灣須承受的連帶傷害。
二二年,機遇大於風險,還是風險大於機遇,或是兩相抵銷?其中有台灣不可控的因素,但也有台灣自己可以幾乎一○○%控制的因素。
不管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有效的自助至少依賴兩個自覺:對自身長處、短處的清楚認知,以及在理性認知下對資源的配置方向。
台灣的短處是地理,以及相對小的內部市場,這點不用多說。倒是台灣的長處,雖然大家已經根據產業、投資思路列出一大串,但是在新時代下,值得換個角度從文化來看。
隨世局的不穩定及混亂,Trust(信任感)、Transparency(透明度),將愈形稀缺,尤其各國與中國打交道時,將感到Trust比稀土更稀缺、Transparency問題比北京霧霾還嚴重。而台灣無論經濟行為或政治行為上,已有足夠的形象基礎,將國家定位於Trust及Transparency。而且,正因台灣緊鄰中國,對照之下更顯可貴。這是台灣吸引世界的絕佳利基,有待政府在司法改革及立法院在商業投資領域痛下決心,提升台灣在這兩方面的國際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