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跟世界其他地方不一樣⋯⋯。」說話的,是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董事、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
經歷疫情動盪的兩年,展望二○二二年,當全球主要國家準備吹響經濟復甦與貨幣政策「正常化」的號角之際,有一個國家,卻不在復甦隊伍之中。它,是中國。
週期、動能、政策不一樣
中國不在復甦隊伍裡的三項因素
接受《今周刊》專訪,談及中國二○二二年展望,這位曾精準預言亞洲金融風暴、見證金融市場大風大浪的頂尖經濟學家,語氣中,難掩一絲悲觀。
「中國的週期,可能比其他國家早了一年。」一開場,陶冬先為中國的復甦軌跡「定位」,他表示,中國的經濟週期,跟世界其他地方並不一樣,「因為中國率先進入疫情衰退,也是率先離開疫情衰退,且率先執行貨幣環境正常化。」。
也因為疫情控制良好,陶冬指出,中國在過去兩年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縱使寬鬆,在力度上也相對「克制」,不像美國、歐洲,以及日本的無節制擴張。
但陶冬話鋒一轉,將重心轉到另一個中國的不一樣:「經濟動能」的不一樣。
「消費需求在轉弱,明年出口需求也會轉弱。」陶冬觀察,中國經濟目前已經進入下行週期,今年下半年經濟就開始往下,又加上一些結構性問題的「制約」,比如說「碳中和」政策、能源價格的影響,導致的結果就是:「明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還會進一步增大。」陶冬坦言。
這帶出了中國第三個不一樣: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再次轉向」。
首先,是財政政策的鬆綁,「這幾個月,地方專項債的發行已明顯增加。」陶冬解釋,地方專項債的發行,通常是大規模基礎建設投資即將開始啟動的訊號。「一般這類投資活動,會在專項債發行後三到五個月內就會顯現出來。」
在貨幣政策部分,陶冬指出,之所以認為貨幣政策有放寬跡象,是因為從中國人民銀行第三季度的貨幣政策報告看出一絲端倪。他解釋,所謂的「端倪」,不是報告講了什麼;相反地,是報告「什麼都沒有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