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每日必訪的早餐店裡,一位熟客向老闆頻向抱怨,最愛的漢堡綠葉消失、全換成高麗菜絲,口感、味道都不平衡。
老闆無奈解釋,本土生菜貨源缺、品質不穩,進口美生菜漲幅3倍多,加上貨櫃延遲導致菜心腐爛程度高,一顆近180元的美生菜只能用在8個漢堡,光是葉菜類成本快比肉類高,怕漲價引發反彈才嘗試用其他菜種替代。
老闆說,「各式生菜加起來比肉貴,早餐店對顧客有沒有用心,最近看美生菜、番茄切片就知道!」。
菜肉民生物資、油類帶頭漲 台灣連三月超過2%通膨警戒線
除食材成本外,飲料包材價格也悄悄喊漲,平均每個塑膠杯也要漲0.8-1元,不少餐飲業者以漲價反映成本,連王品、麥當勞都不得不宣布漲價。iCHEF共同創辦人程開佑日前就預估,近3個月食材成本大漲15%,年底前會有3成餐廳扛不住通膨壓力、紛紛調漲,預估平均漲幅5%至10%。
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自8月起連續3個月超過2%的通膨警戒線,日前公布的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58%,較9月小降0.04個百分點,便當、泡麵、小吃等民生物資都受到影響,菜肉、沙拉油等日常用品漲幅依然最兇。
楊金龍:物價溫和上漲 認「抗漲專區」做法佳
「我認為台灣的物價指數還控制得很好。」央行總裁楊金龍日前(16日)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詢答時表示,目前物價有上漲壓力,但不會變成所謂的通膨,今年CPI年增率應會在2%以下。
楊金龍說明,確實最近油料費、蔬果價格上漲較多,但若扣除波動較大的蔬果、能源等,前十月核心CPI平均為1.26%,還算是溫和。楊金龍並認為,今年通膨率升高是因為油料費,去年油價基期低,今年漲20.97%才讓前10月平均CPI提高。
針對目前經濟部端出「抗漲專區」策略,楊金龍則認為,提供消費者多元選擇、也讓市場有競爭,這樣的做法「蠻好的」。
台經院:台灣只是物價漲,尚未有通膨
物價漲幅民眾有感,但央行認為台灣只有物價漲、並無「通膨」,說法是否合理?
從經濟學的定義來看,要符合三大條件才算「通膨」:一、漲價的範圍廣泛;二、漲價的時間延續相當長;漲價的幅度大:一般來說,通常物價漲跌至少要超過2%。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昨(25)日就解釋,「通膨」定義相當嚴格,必須是物價水準持續、顯著上升才算符合定義,若仔細去觀察就能發現「台灣僅是物價上漲」。
張建一分析,目前物價上漲主因為需求端增加,加上國際油價上漲、航運塞港的情況所致,但要說成全面性的持續通膨還是有點難度。
張建一認為,國際航運總會日前有提及,航運塞港的狀況將會逐漸舒緩、最壞的狀況已經過去,短期確實有通膨的壓力,未來將會慢慢降下來。
調整大宗物資進出口關稅 避免業者成本轉嫁消費者
由於國際農業原料價昂,造成台灣輸入性通膨的壓力,不少專家預估,今年第四季到明年第一季將會是國內通膨壓力最高張的階段。
對此,國發會、財政部近期陸續表示,行政院內部有在討論調降大宗物資的關稅或營業稅,包含黃豆、小麥、玉米等,至於油氣類、水泥等貨物稅也擬減徵,希望減輕廠商成本、避免將漲幅轉嫁給消費者,達到穩定物價、將低國內通膨的壓力。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昨證實,「確實有將調降關稅作納政策工具」,目前農委會、經濟部、財政部等已經進行提案評估,確定後將會對外公布,近期也會密切緊盯各項物資是否有異常哄抬、囤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