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的「潛宇宙」,最典型的應用莫過於私幣及NFT了,
NFT讓任何一個原創者變成孫悟空,在「潛宇宙」的任何層次遨遊……。
最近一個新詞被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炒紅——Metaverse,它被翻譯成「元宇宙」其實不恰當,因為這是「Meta Universe」的縮詞,而 「Meta」這個哲學概念(如Metaphysics,形上學)意指跳出定型的框架看問題,乃層層可能的去中心化概念,而「元」乃一個中心化的源頭概念,與「Meta」概念恰巧相反。Metaverse此新詞,其實譯為「潛宇宙」比較合原意,至少反映出「Meta」的無窮可能潛在性,人可以從N個維度的N個視角看問題或選擇體驗的框架,也就是「去中心化」的精義。
去中心化的「潛宇宙」,其實在金融領域已經有好多應用,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Crypto(私幣)及NFT(Non Fungible Token,姑且譯為「數位獨一品」)。
私幣的市場價值,雖然不會被統計入主權貨幣概念下的GDP,但除非它被主權國家消滅,其市場總量可預見達到全球GDP的二○%至三○%(目前比率約為五%,最大的比特幣占其中六成)。目前市場辯論的關鍵點在私幣究竟有沒有「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其實這是偽命題,價值的基礎在信用(Credit),而信用的基礎在相信(Trust)——一種心理狀態。只要有人數夠大的心理同溫層,任何東西無論虛實都有內在價值。例如,參加一場音樂會有什麼內在價值?看風景有什麼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