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加碼券都沒中,測試你的仇恨值有多高?超好用「中獎查詢」 身份證末碼●●●恐怕要沒朋友

加碼券都沒中,測試你的仇恨值有多高?超好用「中獎查詢」 身份證末碼●●●恐怕要沒朋友

2021-10-22 12:12

各大部會推出的加碼券已經陸續開獎,總共連續4週天天抽獎,為了方便大家查詢,有網友自製「振興五倍加碼券快速查詢」,只要輸入身分證就能自動對獎。不過隨著中獎名單相繼出爐,槓龜的民眾哀鴻遍野,這個系統還附有「仇恨值排名」,有趣的小巧思讓人莞爾一笑!

 

該如何快速查詢有沒有中獎?

 

首先,點進「振興五倍加碼券快速查詢」網站,輸入你的身分證字號(至少尾碼3碼),按下「查詢」按鍵後,結果就會依照第一週、第二週開獎順序排列,簡單明瞭一看就懂。

 

 

如果想要將中獎結果分享給親朋好友,但又想保護個資、不曝光身分證號,可以先點選頁面下方的「碼掉身分證」,接著再按「下載查詢結果」,系統就會以png的圖片格式下載到你的電腦裡。

 

多個號碼一起查 全家中獎一次看

 

覺得一次只能查一個人很麻煩嗎?別擔心,只要將自己與家人的身分證字號,用半形逗號區隔,就可以輸入多組號碼一次查詢唷!而系統也貼心地列出每一週的開獎號碼,如果想全部瀏覽也是可以的。

 

 

 

氣!又槓龜,預算80億的加碼券 到底都被誰抽去了 

 

雖然加碼券陸續開獎,有許多幸運號碼中獎次數多達3次,有的人卻不斷槓龜,怒吼「開獎次數那麼多,我的號碼到底有多難中!」有趣的是,查詢系統旁邊也列出了「仇恨值排名」,哪些身分證末碼的人最讓人眼紅,網友們爆笑「超推仇恨值」、「絕交了啦」、「「介面明瞭又好用,大神!」

 

 

貨幣供給遠超GDP 推升房價 ——各季底M2、GDP年增額與住宅價格指數

 

暴走的貨幣供給  讓房價愈漲愈狂

 

央行打炒房,四年來為何房價愈打愈狂?在央行首次打炒房的9個月後,2021年9月的立法院內,有了這樣的質疑聲音。「業者講的,只要是低利、寬鬆貨幣,房價都會漲!」民進黨立委郭國文提醒楊金龍。而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的說法更直接:「錢太多,所以你那些措施都無效啊!」

 

幾位立委在3年前的提醒,命中了學者眼裡「炒房氣焰愈打愈狂」的真凶——長期以來,台灣暴走的貨幣供給

 

「學術研究已經證實,台灣房價的變動,與貨幣供給呈現正相關……;貨幣供給愈多,房價愈漲。」長期為政大信義不動產研究中心編寫地產年鑑的章定煊說。

 

除了編年鑑,政大地政系博士畢業的他,目前也是景文科大財金系副教授。地政、金融雙邊斜槓,讓章定煊對貨幣環境與房市波動之間的關聯,有著更敏感的神經:「而央行控管的貨幣供給,一直都遠超過正常經濟成長所需……。就連央行7次出手打炒房的這4年期間,也是一樣!」

 

如果說,央行打炒房是一場至今已延續4年的戰役,那麼,一手緊縮房地產貸款、一手卻大放資金的央行,正在打的,反倒像是一場注定失敗的迷糊仗。

 

2020年,是這場荒謬迷糊仗的起點。

 

打炒房1300天 不動產貸款仍火熱 7次信用管制vs.貨幣供給暴走 ——2020年以來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與M2變化

 

不動產貸款集中度  4年來一路惡化 

 

這一年的12月7日,央行推出首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當時,央行在新聞資料中凸顯的房市過熱警訊,是前一個月高達35.9%、距歷史高點僅差兩個百分點的「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升至近歷史高點,部分授信風險升高。」央行警告。

 

  • 不動產貸款集中度:購置住宅、房屋修繕與建築貸款占銀行總放款比率。

 

然而,當年的警訊,如今不但還是警訊,而且警報的音頻更加驚心。據楊金龍10月7日在立法院報告中所提出的資料,今年8月,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已持續升高到37.5%,與歷史高點相比,惡化到只剩0.4個百分點的差距。

 

事實上,即使是在2023年8月政府推出「新青安貸款」方案、刺激新一波買房貸款需求之前,2023年7月的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也已飆高到37.4%,從這些數字來說,四年打炒房的戰果,確實像是一場徒勞。

 

回頭再看2020年,當年12月17日央行召開理監事會議,除了追認10天前宣布的首波打炒房措施,也如常討論貨幣政策。根據會議紀錄,席間一位理事發言提醒:「近月M2成長超逾上限,顯示國內資金相當寬鬆。」

 

理事口中的M2,又稱廣義貨幣,就是在市場流通的現金以及各類存款總額;而他說的「M2成長超逾上限」,則是提醒貨幣供給恐已過度……。這句提醒十分到位,當年年底,台灣的M2貨幣供給總額比一年前暴增超過9%,首度突破50兆元,較前一年底增加4.3兆元,相比當年GDP僅年增1兆元,金額多出高達3.3倍。

 

現在呢?根據央行統計到今年8月的最新資料,貨幣供給來到63.1兆元,又比4年前多了超過13兆元,期間台灣GDP則僅增加4.7兆元。就像章定煊說的,4年來對外展現打炒房堅定意志的央行,卻也讓滾滾錢潮流入市場,一路助燃炒房火力。

 

一份央行委託的研究報告 揭房價上漲主因是「資金」問題

 

M2年增率近年雖下降 但「增額」仍遠超經濟所需 ——歷年M2年增額/GDP年增額及M2年增率

 

研究揭房價漲是因錢太多  央行也按讚

 

2020年的故事還沒說完。當年7月,一份來自央行的委託研究計畫送進政大,名稱是「建構台灣房價風險值量化評估模型」,研究案的總經費接近60萬元;隔年6月,研究完成,央行官員們在審查報告後所給予的評價是:「內容詳實。」

 

但,也就是這份「內容詳實」的研究成果,讓台灣房價與貨幣供給之間的緊密關聯,再次獲得了科學實證。

 

為了完成央行交辦的「建構房價風險模型」任務,這份研究得先回答兩個問題:台灣過去是否曾有房市泡沫?如果有,造成泡沫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研究報告給出的答案不但是「有」,而且泡沫期超長。報告發現,若用「房價所得比」當成檢驗指標,把「房價遠遠超過民眾負荷能力」的現象稱為房市泡沫,那麼,自2002年到2020年的18年間,六都房價僅有2018年沒有泡沫,其他長達17年的時間,房價水準都脫離「基本面」,遠高於民眾的正常負擔能力。

 

至於第二個問題,這份研究把包含經濟景氣、人口、營造成本在內的32項影響房價變數逐一檢定,結論之一是:「貨幣供給(M2)、利率(購屋貸款)與匯率,都影響房價報酬波動。」當然,報告也證實失業率、國外資本流入、國外買股資金、股價表現等亦與房價有關,但總結來說,「影響到房價報酬的變數,比較偏向『資金面』因素。」報告寫到。

 

這個結論,在研究計畫主持人、政大財管系教授陳明吉的眼中有著合理解釋:「房價會高到脫離基本面,多半是受到投資需求帶動;要分析投資需求,通常就是看貨幣供給量……。而台灣的錢,真的太多了!」他說。

 

「基於這份研究,台灣房價居高不下,就是拜長期的貨幣寬鬆所賜。」一位財金系學者攤開過去10年的數據表示,「每一年,台灣的M2增加金額,都遠遠超過GDP的增加金額。」

 

他所說的「遠遠超過」是多少?過去10年,台灣平均每年是用GDP增量的3.26倍,狂妄地加碼貨幣供給。一趟計算下來,2014到2023年間,貨幣供給總共增加了23兆元,同期間,台灣的GDP僅僅增加7兆元。

 

「大家都說美國聯準會喜歡印鈔,但其實美國每年的貨幣供給增量都與GDP增幅相當。比起來,台灣的央行更會撒錢。」不願具名的學者表示,去年底台灣M2總量是GDP的2.75倍,遠高於世界平均的1.39倍,「台灣比全世界每年幾乎多出一倍的M2貨幣供給!」繼續再看,2023年底瑞士的M2總量是GDP的1.25倍,韓國是1.75倍,跟台灣相近的,只有2.74倍的日本以及2.28倍的中國,「而這兩國,都曾出現房市泡沫崩潰危機。」

 

其實早在2008年,央行就曾提出研究,強調「M2占GDP比率」是用來衡量一國貨幣數量是否合宜,「藉以評估金融泡沫的風險程度……,」這份16年前的央行報告並直接寫著:「長期以來,我國M2占GDP比率一直存在偏高現象。」

 

某學者表示,當年台灣的M2已是經濟規模的兩倍以上,若要壓抑資產泡沫繼續膨脹,「台灣每年M2年增率必須要低於經濟成長率……。不是等於、更不能高於經濟成長率!」但以近10年來看,台灣每年GDP平均成長4.4%,M2的平均年增率卻是高達5.5%。「在其他國家,這個年增率或許還可接受,但台灣的M2已經是經濟規模2.75倍,竟然持續用這樣的速度猛灌貨幣供給,簡直瘋狂!」

 

龜速升息難壓通膨 僅5個月低於2%警戒線 ——央行政策利率及各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

 

通膨燒  台灣長期陷實質負利率窘境

 

在今年10月出版的《經濟學家看央行與貨幣政策》一書中,收錄了多位經濟學者對貨幣政策的討論對話,當被問到「台灣的房價為什麼撐得住」時,央行前副總裁陳南光的回答很篤定:「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幾十年來都相當充足,甚至可說是到了氾濫的程度。我覺得這是最大支撐點。」

 

流動性,是銀行取得資金的能力;流動性氾濫的直白解釋,就是資金氾濫。「長期低利率與氾濫的流動性,絕對是支撐高房價的主因之一。」陳南光在書中表示。

 

順著這句話,可以開始回顧央行打炒房迷糊仗的第二階段:調整政策利率的新階段。2022年3月,央行宣布升息一碼(0.25個百分點)。

 

彼時,央行已陸續祭出四次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但貨幣供給也已衝破55兆元,錢潮滾滾下,打炒房的重要指標「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則仍高達37.3%。然而對央行來說,不僅打炒房徒勞,同時還遇上另一個因為國內貨幣供給暴走、外加俄烏戰爭等國際因素催化的麻煩:快速攀升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也就是通膨。

 

據2022年3月的央行理監事會議紀錄,在「貨幣政策考量因素」的說明中,央行直指啟動升息的關鍵就是「CPI年增率連續數月高於2%」。據資料,當時CPI年增率已連續8個月超過「2%警戒線」;若計算「實質利率」,把通膨率與台灣銀行的一年期定存利率相比,那麼,台灣更已連續14個月處於實質「負」利率狀態;存款孳息趕不上物價飛漲,錢,愈存愈薄。

 

事實上,央行這回的升息行動,是緊跟著前一天美國聯準會正式啟動的「暴力升息」;若看實質利率,當時美國人其實還比台灣人更慘,已經連續21個月身處實質負利率窘境。

 

改用「升準」打通膨 央行理事頻頻提醒「沒用」 ——央行理監事會議討論摘錄

 

用升準取代升息  如拿小水槍打仗

 

台美央行同時為了打擊通膨而升息奮戰,結果如何?據聯準會資料,美國實質利率在首度升息的7個月後、自2022年10月起由負轉正,且一路維持至今;而台灣,時至今年九月,已是連續第44個月的實質負利率。

 

問題出在哪裡?「因為央行提前繳械。喔……,不是繳械,是把打通膨的重炮,換成一把不痛不癢的小水槍。」一位金融業人士打趣說:「這把小水槍,就是存款準備率。」

 

2022年6月,央行宣布繼續升息,但這一回的升息幅度僅有半碼,外加另一招,就是調升存款準備率一碼;基本上,這組套路也成了此後央行的慣用組合拳。回頭看,自2022年3月到今年9月中旬,央行總共僅升息3.5碼,存款準備率的調升幅度則達4碼,尤其在最近兩次的理監事會議中,利率二連凍,存準率卻仍各升1碼。

 

「但是,調升存準率對打擊通膨或炒房的效果,其實不大。」金融業者解釋,「存款準備金」是依法不能貸放的資金,調高存款準備率,是把準備金的「及格水準」往上調,藉此壓縮銀行的放款能力、減少貨幣供給;「問題是,我們銀行的超額準備,早就遠遠超過法定流動準備啦!」

 

根據央行資料,今年8月底,銀行的流動準備高達12.7兆元,相比於「法定」準備金的4.7兆元,等於目前有將近8兆元的超額流動準備。

 

楊金龍在今年6月曾表示,存準率調升1碼,估計可以從銀行體系收縮一千兩百億元資金;對比8兆元的超額流動準備,調升存準率的吸金效果之低,連「杯水車薪」都不足以形容。其實在央行2022年6月決定調升存準率的那場理監事會議中,就有理事提出警告:「在『超額準備』部位偏高情況下,影響可能有限。」

 

到了當年9月,央行再度打出「升息半碼、升準一碼」的組合拳,理監事會議裡則有更多反對聲音,有人重複提醒「超額準備龐大,影響有限」,也有理事用更直白的口吻強調:「升準無法取代升息!」

 

在那場理監事會後,央行提出「本行妥善管理銀行體系流動性之說明」,這是衝著外界對「銀行體系流動性氾濫」的質疑做出解釋;其中寫到:「長年以來,本行主要透過發行本行『定存單』,沖銷銀行體系過剩流動性。」換句話說,相較於調高存準率,央行發行的「可轉讓定期存單」(NCD),才是央行管控貨幣供給的重炮。

 

要讓這門沖銷貨幣的主炮發揮更大火力、吸收更多銀行資金,就得仰賴央行發行更大量的定存單;但在一路打炒房、打通膨的過程中,央行定存單發行餘額竟不增反減,在2020年底,銀行持有央行定存單的總額還在7兆元以上,代表央行藉由定存單吸收了市場7兆元資金,但此後一路「大跌小漲」,到今年8月,只剩下5.9兆元。

 

央行宣稱緊縮貨幣 卻把吸金重炮的火力愈調愈小 ——央行定存單發行餘額

 

台灣人房貸占月薪46%  北市更逾7成

 

論打通膨,固然9月通膨率降至警戒線之下,來到1.82%,但前9月平均值仍達2.2%以上,央行自己對今年全年通膨率預測值也仍在超過警戒線的2.12%。論打炒房,今年第一季,內政部統計的全台「房貸負擔率」首度突破40%,第二季更達到46%,意味如果用20年期房貸計算,家戶平均每個月的房貸支出會吃掉當月所得的46%,而在台北市,這個比率更超過7成。

 

回到10月17日楊金龍在立法院的報告,對於打炒房的後續動作,他強調央行「不會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那麼,這場戰役的下一階段,央行會換上真正的重炮登場嗎?答案,或許藏在央行的2025年預算中。

 

1753.05億元,這是央行對「今年」的獲利預算數。

 

1753.20億元,這是央行對「明年」的獲利預算數。

 

2000.27億元,這是央行對「今年」的盈餘繳庫預算數。

 

2000.29億元,這是央行對「明年」的盈餘繳庫預算數。

 

「這就好笑了,全世界都知道美國明年會一路降息,美國公債利率一定會比今年低上許多,但央行卻有把握賺到跟今年一樣多的錢?」某位金融業者如此評論。

 

中研院在前年8月曾發布「臺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其中解釋了央行獲利公式:「國外利率」乘以「外匯存底」,減去「定存單利率」乘以「定存單發行量」。在這個公式底下,要賺錢,央行自然會偏好國外利率與本國定存單利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利差,而如今正逢美國進入降息循環,「所以,央行明年還是不太會升息啦!」金融業者用帶點賭氣的口吻這麼說。

 

無論美債殖利率如何波動 央行獲利、繳庫金額幾乎不變 ——央行淨利、繳庫金額與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變化

 

央行優異的賺錢能力  暗藏副作用

 

話說回來,其實無論美債殖利率如何波動,央行每年的繳庫金額幾乎一路穩定。以2013到2023年的美債各年度平均殖利率來看,最低是2020年的0.89%,當年,央行繳庫1801億元;美債殖利率最高出現在2023年的3.96%,這一年,央行繳庫1807億元。有趣的是,即使國外利率大幅波動,外匯存底這10年來也多了近4成,而央行每年賺到的錢幾乎一樣,但政府、立法院卻也從未質疑。

 

繼續再看央行獲利公式,能賺錢的另一重點,是外匯存底要夠多、同時定存單發行量又不能太多。而套用央行自己的說法,「央行於外匯市場買匯,將使外匯存底增加。」也就是,在外匯市場買進美元、釋出新台幣,就是台灣外匯存底一路衝高的主因。

 

外匯存底拉高的直接效果,一是阻升台幣,這也讓台灣連年遭美國財政部列入「干預匯率國家」的觀察名單。但另一個要命的副作用,就是在市場上釋出大量新台幣,成了陳南光口中「流動性氾濫」的重要幫凶。

 

副作用凶猛之下,前面提到目前「M2占GDP比率」堪與台灣相比的日本與中國,近10年來的干預匯率手筆均見收斂,以外匯存底規模來看,日本從2021年高點的1.4兆美元,降至目前的1.2兆美元;中國則從2014年5月的近4兆美元高峰,降至目前的3.3兆美元左右。

 

此外,「多數國家都會把外匯干預的資料公開,受全民與國際監督。」某經濟學者打開國際貨幣基金(IMF)官網上的一張表格,羅列43個「至少每季公布外匯干預資訊」的國家。

 

相對之下,台灣的外匯存底則是不斷改寫歷史新高,8月底衝上5790億美元;至於資訊揭露,台灣央行是每半年到立法院報告一次,且未明確說明干預匯率、沖銷游資等金額。

 

施俊吉喊對央行多點信任  學者也緩頰

 

「其實房市大鱷與建商老闆大多知道,台灣每年上千億元的經常帳出超,扣除資本帳的部分,只要想回來台灣,很可能就會被央行用印鈔票的方式變成外匯存底,」一位熟悉地產生態的金融業者悲觀表示:「不打破這個信仰,打房很難成功……。房價持續膨脹的趨勢,恐怕直到泡沫破滅才能畫下句點。」

 

針對外界對央行恐因盈餘繳庫而影響雙率的質疑,央行曾多次表示:「本行不需要、更不會採取低利率及低匯率來達到盈餘繳庫。」行政院前副院長施俊吉則強調:「美國聯準會也有類似制度。」他解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曾對外說明,為了完成貨幣政策,聯準會必須持有大量債券,也因此產生孳息收入,而其中多數收入均上繳財政部,「既然有收入,當然就要編列預算。」施俊吉呼籲:「外界對央行應該要有更多信任!」

 

另外也有學者為央行緩頰,認為台灣貨幣供給浮濫的真正源頭,在於長期大量的經常帳出超,「這已是『行政院』層級的問題。」事實上,央行在○八年的研究中也提及,「我國對外貿易順差擴增」是M2占GDP比率明顯攀升的重要原因;「所以政府必須換掉只拚出口的腦袋,思考如何刺激進口需求,降低順差,才能控制資金浮濫的源頭。」學者表示。

 

循此脈絡,原來,這段已延續四年的打炒房迷糊仗,也只是台灣長期以來經濟失衡、貨幣政策扭曲的一段剪影。

延伸閱讀
國旅券「按錯3次」被鎖,就算領到也不能用?中籤幸運兒怒:到底是誰的問題
國旅券「按錯3次」被鎖,就算領到也不能用?中籤幸運兒怒:到底是誰的問題

2021-10-18

快對身分證!動滋券獎號出爐 7大加碼券陸續開獎「中獎號碼、領取方式」懶人包來了
快對身分證!動滋券獎號出爐 7大加碼券陸續開獎「中獎號碼、領取方式」懶人包來了

2021-10-14

國旅券中獎號碼出爐!怎麼兌領、如何使用、下次何時再抽籤 「國旅券QA」一文告訴你
國旅券中獎號碼出爐!怎麼兌領、如何使用、下次何時再抽籤 「國旅券QA」一文告訴你

2021-10-12

加碼券選錯「可以更改」囉 抽籤前「只有這3天」開放上網修改
加碼券選錯「可以更改」囉 抽籤前「只有這3天」開放上網修改

2021-10-05

8大加碼券「拿好拿滿」 超簡單「登記教學」一文攻略
8大加碼券「拿好拿滿」 超簡單「登記教學」一文攻略

202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