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中國管制與壓力乃至新文革,外國企業只好斷念,從中國夢撤退,擔心成為世界製造強國的中國獵食其技術,個人資訊保護法只是為了大型科技企業的利益,更擔心中國掀起台海危機的風險,以及無法防止的房產泡沫崩潰。」
這一連串的報導與分析,正是10/19出刊的日文版《新聞周刊》(Newsweek)封面故事,讓各界反應相當強烈,許多日本人在網路留言討論,認為有所遲疑的日本企業早該從中國認賠殺出,否則很難自保!
(圖/日文版《新聞周刊》,劉黎兒翻攝)
中國網攻超越各國忍耐限度
這篇報導非常完整討論,自1979年鄧小平宣布開放中國經濟後,讓外國企業前仆後繼做起「中國夢」,但現在許多企業都已經或打算從中國撤退,尤其是今年7月美日歐都感覺,中國網攻超越忍耐限度,12國聯合譴責中國惡意網攻,也是侵犯智慧財產權的作為。
而有關貿易摩擦及人權問題,世界各國跟中國對立越來越明顯,跟中國做生意是越來越困難,尤其是和中國關係密切的日本企業處境更是艱難。
一如報導中指出,日本過去30年在中國直接投資設廠及展店,總額估計超過1400億美元,說要撤退,過往心血都將化為泡影,但現在各國企業面臨的就是,中國搞「製造2025」,施壓要企業交出技術,不給就用各種手段逼迫,讓外國企業把北京看成是技術的獵食者,心驚膽跳。
(圖/日文版《新聞周刊》,劉黎兒翻攝)
第一批海歸企業高達57家
也因此,日本政府去年5月就開始補助供應鏈企業回歸日本,第一批就有57家響應,撥款574億日圓,不僅是中小企業,也包括最近因為新冠疫苗及口服藥大紅的塩野義製藥、夏普,以及愛麗思歐雅瑪等大企業,其後又追加2200億日圓預算。
反觀北京政府在去年10月,還對日本及各國將供應鏈「從中國撤退」以及「脫離中國」匆忙滅火,表示並沒有這樣的狀況。
今年,日本企業當然對於中國的「新文革」等各種管制深有戒心,無法相信這樣一個曾經開放的大國,居然能不斷地閉鎖起來,為了成為「習帝國」而朝「北韓化」走,簡直是人類最大實驗,懷疑這樣的國家怎麼還可能有創新,連高科技產業都前途黯淡,其實就已經無法信賴中國了。
孫正義憂淪為馬雲第二,先按暫停鍵
讓日本企業真正決定斷念的,是中國有可能沒收外資企業的一切,這也是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宣布因為中國新監管措施續出,想靜觀其變、暫緩投資中國的最大原因。
雖然後來軟銀還是苦澀地出面解釋,這並不表示孫正義不繼續投資中國,但孫正義當然會怕淪為馬雲第二,就算是需要一兩年觀望、也只好先按暫停鍵。
日文版《新聞周刊》這次還特別訪問日本山多利社長新浪剛史,他很直接了當說:「現在在中國是否要擴張生產設施,必須要先認知到是否有遭中國當局沒收的可能性後,再來想是否要追加投資?」
「是否應該承擔這樣的風險?要或不要?如果要吞下這個風險,100億日圓規模的投資就先觀望暫緩才好,那50億日圓呢?或許還可以,也就是要覺悟甘願遭沒收到多少程度,必須要下這樣的判斷!」
(圖/日文版《新聞周刊》,劉黎兒翻攝)
山多利社長:得評估願意被沒收多少投資
新浪剛史如此坦白地的說詞,正是孫正義或其他許多企業的憂慮,必須評估要遭沒收也願意承擔的風險,這其實不只是日本,也是任何外國企業都覺得很難承擔的風險。
報導還有個很特別的觀點,就是中國趁新冠疫情展開「強權式管制」,許多外國人對此感到厭惡而且自覺不如以前受歡迎,也就選擇離開中國,像上海、北京等少了28%以上,且中國加強對外國籍居民課稅,到今年底會有更多外國人離境。
其實這不是小問題,先進國家的全球性人才流失,中國至今的創新主要就是靠如此多樣的人才,然而現在中國都市外國人居住率卻是世界最低水準的。
日本各界認為,中國現在還是日本第一大貿易對象國,因此日本企業從中國撤退的反應或許比較慢,但還是應該早日撤退。
優衣褲選擇親中,是利還是弊?
另一方面,現在美歐已經對於藐視中國人權問題的企業,開始有相當戒心,如打算拼命在中國新展店80至100家的優衣褲,今年已經展店20幾家,想去吃後新冠疫情後的消費熱潮。
優衣褲董事長柳井正說,他們只做生意不問政治,看來為了中國市場故意忽視中國人權問題,但其在中國銷售額縮水、消費未如預期暴增,其利益是否能超過形象和實質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