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沛星、Gogoro為何不來台掛牌?上市制度跟不上國際潮流 斷了新創公司的念頭

沛星、Gogoro為何不來台掛牌?上市制度跟不上國際潮流 斷了新創公司的念頭

黑傑克

科技

達志

2021-10-04 09:34

台灣兩隻獨角獸Appier(沛星互動科技)、Gogoro今年相繼赴日美掛牌上市,未來10年肯定還會有以新經濟為導向的台灣新創獨角獸陸續出現,目前台灣的創新板剛剛推出,儘管充滿挑戰,但是對新創公司而言,也充滿了期待。

 

那麼,引入2021第二季開始迄今在美國股市火熱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制度,會是一道留住本土獨角獸的良藥嗎?我們試著探討與分析,創新板留住獨角獸的關鍵因素為何?

 

2021年已經進入第四季,全球股市在經歷第一季逐步復甦、第二季猛烈漲勢,接著第三季遇到亂流、波動加劇。我們先觀察今年台灣上市IPO市場的數據表現。

 

迄2021年8月底上市公司總計952家,國內公司874家、外國公司78家,較去年底增加4家,分別為10家新上市、6家終止上市(其中晶電、隆達合併轉投控),8月份無新上市公司,亦無公司終止上市,8月底上市公司總資本額為7兆2989億元。

 

至於國際股市IPO家數及籌資排名,截至2021年9月30日,那斯達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因為完成非常多的大型新股IPO,在全球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位,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全球新股IPO融資額排行榜位列第三,隨後為第四位的香港交易所和第五位的深圳證券交易所。

 

整體而言,疫情影響各國股市與經濟情況反應不一,但是歐美逐步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為一種強效或病毒變異流感來處理,所以上個月美國及英國宣布允許完成兩劑疫苗注射的入境人士免除隔離,所以,疫情對歐美經濟的發展影響逐漸削弱或持平。

 

美國默沙東藥廠(Merck & Co Inc)10月1日甚至公布,研發中的COVID-19實驗口服藥「molnupiravir」,可以大幅降低感染重症病患的住院或死亡率至50%,默沙東此藥一旦獲批准,將是全球首款抗COVID-19病毒口服藥。

 

儘管疫情稍見曙光,但是,全球供應鏈中斷、氣候變遷嚴峻、碳中和政策加速、原物料及能源持續上漲、中國能耗雙減等等,持續衝擊全球股市中!

 

SPAC制度漸往亞洲移動 尋找合適併購標的

 

儘管如此,全球IPO市場的發展必須持續關注,尤其是近期SPAC漸漸往亞洲移動,尋找合適的併購標的。此現象,在市場上引起許多討論,亞洲許多國家也陸續引入SPAC上市制度。

 

例如,新加坡交易所結束市場的公開徵詢意見之後,正式公布SPAC上市規則。9月2日,執行長陳文仁(Tan Boon Gin)在新聞稿中表示,「希望透過推出SPAC制度,吸引更多優質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投資選擇和投資機會。」

 

早在今年3月,新加坡交易所擬訂SPAC上市規則草案,原要求公司市值最少須達3億新元,考量市場意見後,將市值條件減半至1.5億新元(約1.116億美元),與美國市場標準更加一致,那斯達克交易所與紐約證交所的上市市值門檻約在5000萬至1億美元不等。

 

另外我們觀察到,上個月港交所在SPAC諮詢的媒體發佈會表示,香港的新股IPO市場成熟,SPAC僅是提供符合上市資格公司另一個上市管道,不會取代傳統新股發行,並已採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助長「殼交易」。

 

港交所預計,SPAC不會成為主流,而是做到互補;而且,香港的SPAC框架,將比美國、新加坡更嚴格,更保障散戶投資者。所以,港交所建議的SPAC上市框架,有別於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地。

 

關於保護散戶投資者的措施,港交所也有計畫,散戶在前期不能參與,只有在SPAC的併購完成後,才能參與。也就是說,散戶投資者在SPAC階段不能參與投資,只有在併購(De-SPAC Transactions)完成後才能參與。

 

最後來看馬來西亞的政策。馬來西亞證券委員會在9月21日正式推出第三期資本市場總體規畫,並宣布「有鑒於資本市場上對SPAC的需求爆發性成長,證券委員會將重新檢視其審查框架。」

 

交易量占有一席之地 美、台股市散戶比重並不低

 

亞洲各國陸續推出SPAC上市制度,吸引新創獨角獸上市,那麼,台灣的主管機關看法如何呢?我們引述9月28日工商時報的報導——「SPAC借殼上市成風潮?金管會:在台不適合」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已公開說「在台灣不適合」,其理由是目前連美國證管會(SEC)對SPAC亦有顧慮,且自然人占台股投資者70%,與美國主要是法人機構投資者不同,因此金管會暫時不考慮引進SPAC制度。

 

然而,依據美國知名網站fairobserver今年的報導——「How Retail Investors Are Changing the Stock Market](Retail Investors Are Changing Stock Markets」,我們發現,國際散戶投資人急速上升,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散戶投資者的數量和影響急劇增加,現在散戶投資人在美國股市的交易量幾乎相當於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的總和。

 

在印度股市,個人投資者的比例從過去五年中的33%增加到45%,在此期間,境外機構投資者和境內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占比總和,從32%下降到18%;而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散戶也增加了的交易量,約佔英國股票市場的15%。

 

另外,根據台灣證交所網站顯示,8月份投資人類別交易比重中,集中市場的本國自然人由7月的74.40%減少至8月的68.24%,至於外國法人由7月的18.61%,增加至8月的23.89%,較為顯著。

 

所以,我們歸納美國股票市場散戶比重並不低,其交易量幾乎相當於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的總和,而台灣散戶比重約70%左右。所以,今年SPAC制度確實在美國市場受到SEC特別關注並考慮加以檢討。

 

台灣新創公司對於創新板充滿期待,引入SPAC可能只是留住本土獨角獸的誘因之一,其他的交易流動性、公司治理服務、政策優惠、引入國際資本參與Pre IPO定價、建立上市前的合規Private Equity Markets(私募股權市場)等等配套措施,恐怕更為重要!

 

台股可有同股不同權的機制?台股IPO可有為投資人把關的持牌保薦人或持牌Certify Advisor(認證顧問)制度?台股IPO可有要求上市第一天必須三家Market Maker(造市商)創造流動性的機制?

 

另外,針對新創公司,上市IPO可有類似新加坡交易所的任何政策優惠?針對新創公司上市後,可有任何公司治理數位服務的解決方案?針對新創公司上市後,可有數位化的ESG報告服務?

 

新創公司對創新板充滿期待,引入SPAC上市制度可能只是留住獨角獸的一項可能上市路徑,與傳統IPO並不衝突,創新板成功與否的關鍵可能在於更多的上市制度改革,以及如何吸引國際資本參與Pre IPO對接和流動性的創造!

這是十一長假前,台灣股市肅殺的慘狀,八日中國股市恢復交易,為了防範深滬股市可能的崩跌危機,在休假期間,人民銀行加班作業宣布調降存款準備率一個百分點,這是非常大的降準動作。但是股市仍然不買帳,幾個重要指數仍出現巨大跌幅,例如,滬深三○○下挫一四七.九六點,跌幅達四.三○%;深圳A股下跌五七.八四點,跌幅三.八四%;上海A股下跌一○九.八八點,跌幅三.七二%;如果沒有人行的降準動作,深滬A股跌幅可能在六%以上。

 

關鍵一:工業富聯跌破承銷價

 

在十一長假過後,中港市場出現幾個關鍵性的指標,一是大家非常熟悉、也很關注,台灣鴻海持有八五%,在上海A股上市的FII(工業富聯),在十月八日正式跌破承銷價。工業富聯以每股十三.七七元人民幣掛牌,八日最後收盤是十三.七二元人民幣;假如從上市後的最高點二十五.七二元人民幣來算,跌幅已近四七%。

 

郭台銘董事長把精銳部隊從鴻海抽離到上海掛A股,原來備受各方期待,台灣的投資人都認為FII會成為最威猛的獨角獸,台灣的媒體及投資界在FII掛牌前都預測FII上市後會連拉十支漲停板,市值會達六千億元人民幣;沒想到工業富聯掛牌只漲了三支半漲停板,此後緩緩回到承銷價,現在工業富聯的市值回落到二七○二億元人民幣。

 

本來郭董的算盤是這樣打:若FII能創造六千億元人民幣市值,大約三兆元新台幣,那麼台灣的鴻海會因持有八五%的工業富聯身價大增;沒想到工業富聯表現差強人意,台灣的鴻海股價也頻創新低,八日收在七十五.五元,市值跌到一.三兆元新台幣,把穩居第二大市值十幾年的寶座讓給台塑石化,這是台股大事紀。

 

這些年郭董熱中把集團企業分拆上市,這與國際大型企業,如蘋果、亞馬遜等作法大異其趣,國外大型企業透過一連串的購併,集中火力讓企業市值變得更壯大。郭董則是努力把企業分拆,結果備多力分,很多分拆出來的企業,可能因經營者不夠努力,造成股價頻頻下跌的景象。

 

在香港掛牌的富智康,從上市後最高到二十七.七港幣,現在狠狠跌到○.七九港幣,只能以一個慘字形容;郭董用了很大力氣整治的日本夏普,今年表現也不佳,股價從一月十一日高點四一九○日圓一直跌到二一三四日圓,對照索尼今年以來從五○八三日圓漲到六五七七日圓,形成了十分強烈的對比;今年鴻海旗下子公司臻鼎也分拆子公司鵬鼎在深圳A股掛牌,承銷價十六.○七元人民幣,上市後最高到過三十元人民幣,如今收在二十.七四元人民幣,看起來很有可能跌回承銷價附近。

 

郭董主要生產基地都在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對美出口創匯最大的企業,這次美國總統川普祭出嚴厲的貿易戰,郭董恐怕首當其衝。未來那麼龐大的鴻海上市兵團如何進一步再整合,變得更有力,可能是郭董必須深思的關鍵問題。

 

郭董

工業富聯跌破承銷價,郭董的分拆策略備受考驗。(攝影/唐紹航)

 

關鍵二:騰訊、阿里巴巴雙雙折翼

 

第二個十一長假後熱效應,是中國的新經濟雙翅膀折翼。

 

眾多投資銀行都預測,騰訊及阿里巴巴擁有人口優勢,市值會率先衝到一兆美元,沒想到今年市值最早衝抵一兆美元的是蘋果及亞馬遜,今年騰訊及阿里巴巴反而雙雙在資本市場折翼,不但上攻一兆美元不成,連五千億美元保衛戰也挺不住。

 

十一長假後的首日交易,騰訊收盤二九九港幣,首度跌破三○○港幣大關;阿里巴巴也收在一五一.一四美元新低價,市值剩下三八八四億美元。

 

在港掛牌的騰訊,市值剩下二.八五兆港幣,約三六三四億美元。今年初騰訊股價最高漲到四七四.六港幣,市值達四.五二兆港幣,約五七六九億美元,一度超越臉書,成為全球第五大市值企業;今年中國官方嚴控遊戲,實施實名制登錄,嚴重衝擊騰訊的發展,今年以來股價已狠跌二六.四%。而阿里則在馬雲退休並且交出股權後,股價續走低,市場都擔心沒有馬雲的阿里巴巴會變怎樣,更擔心阿里巴巴變成國企,如何在險惡的新經濟叢林打仗?

 

關鍵三:獨角獸企業夢醒時分

 

三是市場對中國獨角獸企業的期待幻滅,最具代表性的是華興資本。華興資本是孕育最強獨角獸的平台,主要業務是「投資銀行、投資管理及多牌照證券平台」,在顧問服務、股權資本市場、私募股權投資市場,華興資本都遙遙領先。

 

根據統計,從一三到一七年,按新經濟交易額排名第一,為中國新經濟公司承銷美國、香港的IPO(首次公開募股)數量也排中資第一;華興資本上市前亮出一七年經調整營收二.一二億美元,年增四七.六%,一八年第一季的淨利潤三五六七萬美元,年增四二三%。從基本面來看,華興資本控股有備而來;不過,到了香港資本市場,投資人並不領情。

 

華興資本在九月二十七日掛牌,承銷價三十一.八港幣,但一開市賣壓沉重,隨即跌到二十四.一五港幣,收在二十四.七港幣,所有參加抽籤的投資人全都套牢。這個孵育獨角獸的搖籃,讓香港資本市場傻眼,最近微博出現一篇文章,上面寫著過去三十年中國人致富的幾個階段:八○年代靠投機倒把,九○年代靠國企改制,二○○○年後靠房地產,一○年後發財靠融資,文章指出:這時企業賺錢或不賺錢都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會不會說故事。最典型的代表是京東,京東一年虧損幾十億元人民幣,劉強東一年分紅卻可以幾十億。這篇文章預告:創業者好不容易拿到的融資,開始「A輪死,B輪死,C輪死……」這篇文章等於預告獨角獸的未來命運坎坷。

 

今年小米以十七港幣掛牌,小米是最具爆發力的獨角獸,市場原來認為估值可達一二○○億美元,但IPO得到的超額認購遠遠不如預期,小米最後以十七港幣掛牌,一度漲到二十一.五五港幣,如今跌到十三.五八港幣,市值只有三○六六億港幣,換成美元只有三九一.四億。

 

另一個是美團點評,這次IPO得到散戶超額認購只有一.五倍,勉強以六十九港幣掛牌,第四天就跌破承銷價,最慘跌到六十三.八港幣,美團上半年公布業績虧損四十一.九一億元人民幣,這是獨角獸最典型的創業模式。

 

像滴滴出行、ofo共享單車、餓了麼……,都是透過融資,大家還用各種手段從資本市場取得資金,A輪、B輪、C輪、D輪、E輪,一棒接一棒,不擇手段搶占市場,先打死對方,虧損也沒有關係。但這樣的商業模式,建立在市場永遠只會成長、不會衰退的前提上;等到市場擴張到盡頭,企業的虧損依然沒有改善,此時大家夢醒,獨角獸可能鳥獸散。美團的出師未捷,可能影響未來眾多巨大虧損、想要透過資本市場融資的準獨角獸。

 

十一長假後,中港資本市場出現這三個巨大變化,有如「獵殺紅色十月」風暴,其中最大催化劑,就是十月四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在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的演講,這場演講形同「哀的美敦書」(最後通牒),宛如宣戰的檄文,這也代表中美兩國從一九七二年由美國總統尼克森、國務卿季辛吉促成的合作路線的大轉向,中美對峙的冷戰正式開始。

 

彭斯指責中國共產黨以獎賞或脅迫的手段,影響美國企業、大學、電影製片;國會、地方到中央,干涉美國政策和選舉。這是非常嚴厲的指控,彭斯的演講完全不看稿,似是有備而來,他把中國與中共作了區隔,同時也提到「台灣對民主的擁抱,為所有華人提供了一條更美好的道路。」這也給未來台美關係增加了想像空間。

 

彭斯這場演講,預告了未來十年全球的新變化,過去美國大力扶持中國成長,中國從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奔馳至今,將來中美從經濟層面的貿易戰到各個層面的新冷戰,可能是未來世界改變的焦點,獵殺紅色十月,或許只是一個起點。

 

台股

 

中國

▲點圖放大

 

華興資本

華興資本基本面看似不錯,但投資人並不領情。(圖片/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
海外戰略 不只賣電動機車  更要靠換電站授權金打江山  Gogoro下一步進軍中、印  拚三年虧轉盈
海外戰略 不只賣電動機車 更要靠換電站授權金打江山 Gogoro下一步進軍中、印 拚三年虧轉盈

2021-09-29

陸式心法   上那斯達克變23億美元獨角獸  Gogoro創立十年告白 陸學森:如果成長的代價是虧損,我不怕
陸式心法 上那斯達克變23億美元獨角獸 Gogoro創立十年告白 陸學森:如果成長的代價是虧損,我不怕

2021-09-29

想換Gogoro可以嗎? 電車「優缺點」分析:加速柔順、雙北停車免費!
想換Gogoro可以嗎? 電車「優缺點」分析:加速柔順、雙北停車免費!

2021-09-24

赴美關鍵  Gogoro走過虧損十年  正放眼下個十年戰場   台灣估值最高獨角獸  挑戰在掛牌後
赴美關鍵  Gogoro走過虧損十年 正放眼下個十年戰場 台灣估值最高獨角獸 挑戰在掛牌後

2021-09-22

中信金(2891)併購失利,人氣不減反增!第一金首度超車合庫金、金融股殺出新黑馬:定期定額哪檔好?
中信金(2891)併購失利,人氣不減反增!第一金首度超車合庫金、金融股殺出新黑馬:定期定額哪檔好?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