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在2018年2月於澳洲出版。作者克萊夫.漢密爾頓(Clive Hamilton)回憶,在書稿終於可以送印之前,有3家出版商先是讓他碰了軟釘子,他們拒絕出版的理由都一樣,「擔心遭到北京報復」。
漢密爾頓的這本《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詳述澳洲政治、文化、經濟受到中國滲透的過程,這些內容如今已經是澳洲主流,但在出版當時,確實還是社會裡的「少數聲音」。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調查,2017年澳洲民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比率僅有32%,這是歷史低點。
3年後的2020年,同樣的調查,澳洲人對中國抱持負面態度的比率多了將近50個百分點,來到81%。在漢密爾頓看來,一本書,只是引發社會對更多相關問題的追索與討論,這些過程的累積,才是澳洲如今能夠堅定抗中的基礎。
追索了什麼?在一趟凝聚共識、選擇路線的過程中,有哪些必要的釐清?回顧過程,漢密爾頓首先提到:「媒體的追查與報導,改變了公眾輿論。」
第一課》從滲透中覺醒 認清入侵事實
2017年6月,澳洲廣播公司與當地另一家媒體Fairfax Media聯合製播的節目《權力與影響:中國共產黨如何滲透澳洲》,節目中,他們追溯了許多澳洲政商要角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漢密爾頓解讀,「那段時間,澳洲人民透過報導看見許多事實,如中國商人向澳洲政黨捐款,以及某些政客如何對中共奉承。」
鮮明的案例,是前澳洲總理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在2017年底宣布提出《反外國勢力干預法》、《外國影響力透明化法》草案,當時滕博爾公開解釋提出法案的原因,就是看到了「令人不安的、關於中國影響力的報導」。
當社會認知到「澳洲主權正受到中國入侵」的真實性,下一個十分寫實的問題是「如何取捨」,或者用更具體的提問法,「澳洲的主權價值,值多少?」漢密爾頓提出這個大哉問。
第二課》為維護主權 願付出經濟代價
主權的價值難以衡量,但自從2020年5月,中國對澳洲祭出各項貿易制裁後,漢密爾頓卻看到了「澳洲人願意為了主權而犧牲的經濟代價」。
9月6日,澳洲財政部長佛萊登柏格(Josh Frydenberg)發表演說,表示從今年3到6月,部分澳洲商品對中國出口驟降約台幣1131億元,但這些商品在其他海外市場的出口值卻成長了台幣921億元,消漲相抵,衝擊有限。
漢密爾頓也在受訪時直言,當去年中國對澳洲採取制裁行動時,「起初,確實引起澳洲社會恐慌!北京也認為,如果施加足夠的經濟痛苦,那麼我們就會投降。」但從政府與業界的態度、應對來看,「我們沒有投降。」
即使以目前「熬過陣痛期」的出口數據來看,漢密爾頓表示,「澳洲維護主權的代價,至今已累積數十億美元,但我們傳達出一個訊息:絕大多數澳洲人都非常願意付出這個代價。」他並強調,「若有必要,我們願意付出更多。」
確認主權遭到侵蝕的現況、承擔維護主權所需付出的代價後,更長遠的下一場社會辯論,是如何面對中澳關係。
漢密爾頓坦言,《無聲的入侵》一書雖然造成回響,但也引發不少爭議,其中最大的批判,是直指他是「種族主義者」,中國駐澳使館發言人更點名他「對中國極盡抹黑汙衊,充分暴露了其反華的醜惡面目。」
第三課》反中共 不代表排斥中國人民
對於這些批判,漢密爾頓選擇用理性邏輯來回應。他強調,既然我們擔心的是「中國刻意滲透所造成的澳洲主權侵蝕」,那麼,「很清楚,我反對的是中共的滲透,這並不等於排斥中國人民。」
面對來自中國不斷施加的壓力,漢密爾頓坦言,「澳洲仍然希望與中國建立和諧、正常的外交關係,包括自由貿易與商業、旅遊與教育方面人員的自由流動。」只是,他很快地提出但書,「不能以犧牲我們的自由與獨立為代價,在這方面,決定權在北京。」
最後,漢密爾頓給澳洲面對中國壓力的三個建議是:「不要退縮、不要退縮、不要退縮!」對於台灣,他提出觀察,「台灣政府在抵制中國滲透活動方面做得很好,但還有更多工作要做。」尤其,「積極尋求國際間聯盟支持的力量,這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