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消費券的初體驗始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馬英九政府為了因應消費緊縮、提振內需經濟,在2009年發給國民每人3600元台幣的消費專用券。
過去兩年隨著新冠肺炎席捲全球、重創民間消費,許多國家或地區先後推出形式不一的消費券,在亞洲從中國、香港到南韓都有,在歐洲也有馬爾他及北愛爾蘭等地推出,而12年前的台灣經驗成為各國的重要參考。
綜觀各國經驗,官方推出消費券刺激經濟的倍數效果(或槓桿效果),從兩倍至14倍不等,但過程絕非一帆風順,例如南韓原本擬於去年第三季推出,卻因為本土疫情升溫而暫時喊卡。今年官方數次決定重啟,但至今都尚未聽聞已順利上路。
地中海小國馬爾他去年首次推出消費券,成績頗佳,讓政府決定今年夏天再來一次,希望進一步提振內需經濟;英國治下的北愛爾蘭,也將在本月12日加入官方推出消費券的行列。
中國各省市大推消費券 北京七個月下來槓桿效果達14.8倍
中國去年就推出消費券計畫,但並非由中央政府推出全國性的消費券,而是由各省市政府自行籌辦,從北京、南京、杭州、武漢到成都都有,估計到去年底已有數十個地方政府投入。
以首都北京為例,根據北京商報去年12月報導,北京市商務局副局長孫堯在一場相關論壇上表示,2020年從6月至12月的北京消費季期間,北京市透過京東、北京蘇寧、小米、國美、美團、餓了麼等六家網路消費平台,發放3C產品及餐飲外賣的消費券給市民,共有八萬多商家參與。
截至12月4日,北京市已累計發放消費券3900萬張,財政補貼金額累計8.29億人民幣(約合36億台幣),創造了銷售額達120.62億人民幣(近525億台幣),帶動的槓桿效益有14.5倍。
若結算至12月底,為期七個月的北京消費季銷售額為135.2億人民幣,槓桿效益為14.8倍。
若細分消費類別,去年北京市政府對智慧電子產品消費券的財政補貼達4.52億人民幣,創造了94.98億人民幣業績,等於有21倍的槓桿效應,並帶動北京市通訊器材類商品6~10月年增26.6%,高於全中國的17.2%平均值。
中國財經媒體財新網報導,去年五一長假是中國地方政府發行消費券的高峰,但民間對於提振經濟的效果意見不一,支持陣營認為將大大提振消費,因為每10元人民幣的消費券可望帶動50~100元的消費;
懷疑派則認為,消費券帶動的民間支出只佔整體國內消費的一小部分,因此裨益經濟的效果有限;也有人指出,受到疫情打擊最大的低收入家庭,能從消費券得到的幫助很小。
南韓、香港首推消費券 要先看2009年台灣經驗
南韓政府去年研擬消費券方案,香港特區政府今年初也開始擘劃。由於兩地政府從未有這種經驗,因此2009年台灣推消費券的經驗,就成為主其事的港府財政司及韓國智庫的重要參考。
港府方案是對18歲以上的市民或永久居民,每人發放港幣5000元(約18000元台幣)的電子消費券(非實體),透過八達通、Tap & Go拍住賞、AlipayHK(支付寶香港)及WeChat Pay HK等四大電子支付工具,分兩期或三期發放
香港的消費券計畫7月起開放市民登記、首批登記民眾8月就領取第一期消費券,使用期限視使用的電子支付平台,從今年12月底至明年3月底不等。
港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之前表示,發放消費券目的是希望刺激民間消費,讓消費券創造的金流在本地經濟體系內流轉,最大程度帶動本地消費,加速經濟復甦。
港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8月在立法會回答議員質詢時也提到,符合領取消費券資格的市民約720萬人,涉及款項約港幣360億元,可望提振香港經濟成長0.7個百分點,並預期2021年香港經濟成長率可望超過5.5%,優於去年的衰退6.1%。
北愛爾蘭消費券12日上路 馬爾他今年二推
位於地中海的島國馬爾他,首相Robert Abela於5月宣布,繼去年推出規模4500萬歐元的消費券方案後,今年夏天二推,規模增加至5000萬歐元(約16.6億台幣)。
去年馬爾他政府拿出4500萬歐元推消費券,帶動了約9000萬歐元的消費額,等於創造了兩倍的槓桿效果。
今年消費券是針對16歲以上的國民,每人發給100歐元(約3300元台幣)的電子或實體消費券,可用在25000多家在疫情高峰期暫停營業的餐廳、酒吧、零售賣場及服務業等,使用期間為6月7日至9月15日。
另外,北愛爾蘭名為「Spend Local」的電子消費券計畫,將從9月12日起開放18歲以上民眾登記,合乎資格的民眾將獲得一張面額100英鎊(約3900元台幣)的預付卡,可用於本地消費,使用期限是11月底,以錯開年底的聖誕節購物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