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澳洲政府率先倡議國際社會應針對中國疫情源頭展開獨立調查,激怒了中國政府;同年5月開始,大麥、棉花、煤炭、葡萄酒⋯⋯,一連串貿易禁令的炮火在澳洲頭頂落下;如今,在中國制裁1年後,這個人口僅2千餘萬、出口曾高度倚賴中國的蕞爾小國,卻繳出了一張相對亮麗的經濟成績單。澳洲做對了什麼?它的抗中經驗,又可為台灣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今年4月,他們找上了我,希望我幫助他們拓展台灣市場。」澳洲墨爾本台商會長葉如芳口中的「他們」,是澳洲知名保健品大廠斯維詩(Swisse)。
「這是以前沒有發生過的⋯⋯。」長年經營澳台之間物流與電商業務的葉如芳回憶,過去斯維詩只有1個專責部門負責出口,該部門對外接洽業務的國家,基本上也只有1個,「就是中國。」
但今年初,原本只與中國代理商談的斯維詩,特別從出口部門拉出10幾個人,另外成立東南亞市場部門,其中,葉如芳強調,又以台灣為重心。
為何斯維詩突然開始重視台灣與東南亞市場?表層原因,是這個澳洲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快速惡化,今年首季,斯維詩的中國業績竟比去年同期疫情猛爆期間更慘,營收驟降逾10%。
交惡開端
澳洲追問病毒源頭 遭中國出招重擊
至於造成中國市場銷量崩落的深層原因,葉如芳坦言,是過去1年中國與澳洲關係的快速惡化。
去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澳洲政府於4月率先倡議國際社會應針對中國疫情源頭展開獨立調查,激怒了中國政府;隨後,一連串貿易禁令的炮火就在澳洲頭頂落下。「斯維詩在中國區的營收掉了很多。」葉如芳說,雖然保健品目前未列在中國對澳洲的制裁名單上,但中國政府鼓勵國內民眾抵制澳貨,斯維詩還是被捲入這場貿易戰風暴中。
事實上,斯維詩早在2016年就被中國健合集團收購,但即使它有「中國新爸爸」、即使它的產品沒有被列入制裁名單,壓力仍已重重罩頂。然而,對比其他受到中國「直接攻擊」的產業,對比於11年前就以中國為最大出口國、6年前與中國簽訂《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的澳洲整體經濟,斯維詩的壓力只是1個相對溫和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