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美中科技戰持續升溫,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經濟前景,台灣該如何因應挑戰、掌握優勢,維持經濟成長動能?
由《今周刊》主辦的「台灣大未來:全球重啟‧奪勢造局」國際高峰會線上論壇,於今(18)日上午登場。《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在致詞時表示,新冠肺炎對人類的衝擊並未減緩,但各國政府、民眾,都努力要過「正常的生活」,甫落幕的東京奧運即為一例。
梁永煌強調,疫情終將過去,此時此刻舉辦「台灣大未來」線上論壇,意義格外深遠,而今年的主題,也緊扣著疫情和台灣願景,議題包括ESG永續潮流、綠色金融、疫後國際物流、企業接班傳承、5G與生活、電動車商機,以及城市競爭力等,盼藉由對前述議題的深入探討,讓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
賴清德:疫情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 盼提升台灣關鍵地位影響力
論壇貴賓、副總統賴清德在致詞時指出,疫情對全球帶來既深且廣的衝擊,加速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這些改變,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台灣在疫情控制得宜的情況下,經濟表現相對亮眼,2021上半年經濟成長概估達8.19%。
賴清德認為,面對後疫情時代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台灣唯有持續創新產業價值,才能在全球經濟重新啟動的關鍵時刻,取得先機,迎接新局。
「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大環境,政府除將以ICT、產業優勢為基礎,持續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外,也將繼續推動6大核心戰略產業,促進產業多元發展,打造台灣成為高階製造、高科技研發、半導體先進製程、綠能發展等4大中心,提高台灣在全球產業鏈關鍵地位的影響力。」賴清德說。
賴清德強調,在美中對抗不斷加劇的經貿結構下,多元布局越來越重要,位於亞太經貿樞紐的台灣,同時具備人才、創新、智慧財產權和資安保護完善等條件,吸引包括微軟、Google、ASML、思科等國際企業,加碼投資台灣。他也呼籲台商,「回台投資不僅可強化產業供應鏈韌性,且能夠回應國際品牌客戶要求。」
▲論壇貴賓、副總統賴清德透過預錄方式致詞。
美中對抗格局不變 拜登把焦點從貿易轉向科技
前IMF資深顧問、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系教授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以「泡沫危機?拜登新政後的全球經濟趨勢」為題,於本次論壇,發表專題演說。
艾肯格林認為,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在前總統川普主政期間,出現180度轉變,而拜登執政後,也不會逆轉此趨勢,這點,從拜登保留了川普對中國的制裁措施,便可看出。
「我認為,拜登有一點做得很好,就是把焦點從貿易轉向科技,轉到與中國的技術競爭。」艾肯格林說,面對這場美中科技競賽,中國正急起直追、拉近差距,其研發支出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比,已逼近美國的水準,但,拜登政府也在努力增加研發支出,「將來誰的科技研發更具優勢,還很難說。」
艾肯格林分析,由於中國仍仰賴計畫經濟,因此更能瞄準半導體、電動車等關鍵領域,並設法增加國內晶片生產,但受美國制裁影響,中國半導體產業成長,可能呈現「牛步化」。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系教授巴里‧艾肯格林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將在美國面臨更多競爭。
全球半導體市場將更加分散、多元 經濟前景仍取決於疫情變化
艾肯格林特別提到,除台積電赴美設廠外,三星和格羅方德也有在美國設廠的計畫,「我認為,這麼做的好處是,全球半導體市場,將由於這些政策,而更加分散、多元。」
他也直言,「短期來看,台灣(半導體產業)在美國會面臨更多競爭,這是拜三星、格羅方德和其他業者所賜;長遠來看,中國企業也會加入,並帶來更激烈的競爭,不過,拜登政府及其繼任者,應該會竭盡所能,加以阻止。」
面對前景錯綜複雜的全球經濟,艾肯格林認為,美國經濟可望持續成長,至於經濟過熱、通膨等擔憂,是「多慮了」,最終,一切仍得看疫情變化,在Delta變種病毒肆虐的情況下,人類只能透過疫苗接種與科技創新,和病毒正面對決,「至於結果如何,沒有人知道,我們只能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