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近幾次重要的經濟政策會議都有關鍵語句,從「不急轉彎」到「窗口期」,再轉變到「跨週期調節」,
語境上三級跳,畫出一條政策思路改變的曲線,其背後當然是實體經濟的冷暖。
關注中國經濟的人都知道每年十二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重要,會設定下一年的政策基調,部署政府經濟工作。此外,每季度一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也很重要,分析經濟形勢,並微調政策重點。
最近幾次重要的經濟政策會議都有關鍵語句。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關鍵語句是「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去年中國遭遇一場新冠疫情與斷崖式的經濟下跌,貨幣政策隨後積極擴張。中國的疫情控制理想,第四季度央行開始回收流動性。那個時點提出「不急轉彎」,一是確認政策開始轉彎,政策退出危機應對模式;二是確保政策變化幅度不過大,導致系統性風險。
今年年四月底的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用好穩增長壓力較小的窗口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國內大循環的堵點」。由於經濟增長穩定,政策重點轉向結構性改革,逆週期政策相對靜默。之後一段時間,針對數據壟斷、房地產槓桿、課外教育暴利等問題的監管措施紛至沓來,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力度也明顯增強。
七月底的政治局會議,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窗口期」一詞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跨週期調節」。從不急轉彎到窗口期,再到跨週期調節,語境上三級跳,畫出一條政策思路改變的曲線,其背後當然是實體經濟的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