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過中國快速發展的黃金年代,也近距離觀察拜登一路攀上權力高峰,歐逸文認為,拜登最可怕的對手不是野心勃勃的習近平,而是因撕裂對立、已近乎失能的美國政治。
二○一三年六月,美國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記者歐逸文(Evan Osnos)告別待了八年的中國北京,返回美國華府負責政治與外交新聞。當時,這位曾獲普立茲調查報導獎的新聞工作者,對美國與其他國家如何交往互動很感興趣,卻不知該從何著手進行採訪工作,「這裡讓我感到困惑,我覺得自己不太能理解華府的政治與外交政策怎麼運作。」
「你應該去見拜登,因為平常沒什麼人會找他。」一位友人看見歐逸文遇上瓶頸,建議他試著從當時相對不受媒體重視的副總統拜登切入。
拜登很快答應邀訪,除了分享自己擅長的外交事務,也對歐逸文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充滿好奇,兩人談得投契。一四年春天,歐逸文就跟著拜登搭乘空軍二號專機,飛往烏克蘭首都基輔,試圖化解當地的武裝衝突。
「我第一次和他談話就發現,拜登幾乎沒辦法不說出他內心真正的想法,他的個人觀點與政治實務、外交政策間的交集,是會讓寫手沉醉上癮的組合。」在那之後,樂於分享的拜登,成了歐逸文的重要採訪對象,即使川普執政那四年,兩人仍保持聯繫。
隨時勢不斷「進化」
他能察覺民意提前站對位置
二○年,當拜登確定代表民主黨角逐總統大選,歐逸文以個人曾發表的報導為骨幹,搭配對歐巴馬、拜登家人與親近幕僚的訪問,寫成《喬.拜登:他的中間路線能重振美國嗎?》(Joe Biden: The Life, the Run, and What Matters Now),試圖透過一本傳記,讓美國選民近距離理解(當時)重要的候選人,以及他是否有能力帶領「瀕臨瓦解」的美國,重振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