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普遍認為聯準會最快於年底啟動縮減購債,這也讓許多投資人想起八年前造成全球動盪的縮減恐慌。
但時隔多年,各國基本面與財政狀況多有進步,對緊縮貨幣政策帶來的資金流動轉向也有一定抵抗力。
目前多數機構認為,聯準會可能在八月底的全球央行首長年會,釋放縮減購債訊號;算一算,距今不過只剩下一個月。然而,相較於二○一三年五月聯準會放出收水訊號立即引發「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此時此刻的金融市場,似乎對即將到來的「央媽」退場警報不甚緊張。《華爾街日報》評論,過去令人膽寒的縮減恐慌,如今變成了「縮減平靜」。
是金融市場太過輕忽嗎?在警報聲響的倒數一個月,投資人如何評估手中資產配置的調整規格?這些問題,必須先回到一三年五月的時空背景。
憂緊縮美股後市怎麼看?
一三年五月下旬,時任聯準會主席的柏南克,在市場尚無預期的情況下,對外透露聯準會將啟動縮減購債。投資人猝不及防,恐慌蔓延全球,使美股應聲大跌。當年五月二十一日至六月二十四日,約一個月的時間內,標普五○○指數下跌近六%;道瓊工業指數與那斯達克指數,跌幅也分別達到四.七三%與五.一八%。
不過,當年的環境與如今有著不小落差。柏南克喊出縮減購債時的美國,正面臨著經濟成長下滑,企業獲利逐漸下修的窘境。美國實質經濟年增率從一二年一月的二.七%開始逐季下滑,到了一三年四月只剩下一.三%。而美國企業稅後獲利年增率則從一二年一月的二八.四%一路崩跌,到了一三年一月時,年增率甚至落入負區間,衰退六.○五%。以標普五○○指數為例,一三年第一季財報優於預期的企業比率僅有六五%。
換言之,當年的「縮減恐慌」,應該是「央媽縮手」加上「景氣逆風」的綜合結果。
而當前的美國,雖經過一年前的疫情重創,但卻處在景氣復甦擴張期。實質經濟年增率在去年四月觸底後,逐步從衰退九%,回升至今年第一季的○.四%。美國企業稅後獲利年增率在去年四月衰退近兩成,今年第一季年增率卻已達到正增長近三成。至於標普五○○指數企業的財報,今年第一季優於預期的家數比率達到八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