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依環保署的「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資料計算,台塑集團旗下「4寶」,都在排碳企業前10名之列。但當記者採訪一輪台塑集團相關事業主管,關於碳中和,答案都是「石化產業⋯,真的很難。」
話說得沒錯。英國《金融時報》在5月登出一則評論,形容石化產業正在面臨「巨大轉折點」。轉折,代表商業模式和生產技術都要改變;巨大轉折,代表這樣的改變必須要有顛覆性,當然很難。
只是,台塑必須面對這樣的麻煩。歐盟正式提出邊境碳稅方案,其可能的蝴蝶效應是牽動其他國家陸續開徵碳稅,並推升碳交易市場價格。全球金融機構也在今年快速集結,「淨零資產管理倡議」、「淨零銀行聯盟」陸續成軍,都要透過金融力量逼迫業者嚴肅減碳。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一方面解讀風起雲湧的全球減碳大趨勢,另一面,則是深度分析台塑集團的減碳籌謀,了解這個全台第1排碳戶如何應對「碳危機」,而若對比國際石化大廠作法,台塑顯得相對消極。
誰能讓台塑加速減碳?除了企業本身必須更嚴肅面對,台灣的低碳基礎建設、政府的碳中和政策與碳定價機制也該加速上路。這不僅攸關台塑4寶近59萬名股東,也攸關台灣整體石化產業、甚至台灣經濟。
2019年中研院「台灣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是這麼寫的:「國際社會不可能忽視一個排碳量可觀之經濟體,在溫室氣體議題上毫無作為。更甚者⋯,很可能針對減碳企圖心不足國家的產品,課予碳邊境調整措施,此對於以外貿導向為主的我國,將造成相當大的衝擊。」
台塑的麻煩,其實也是台灣該面對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