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北美航運價逼近1萬美元、年飆229% 拜登擬打擊運輸產業壓成本

北美航運價逼近1萬美元、年飆229% 拜登擬打擊運輸產業壓成本

2021-07-09 09:22

由於歐亞疫情復甦緩慢,再加上美國正大量進口商品,導致目前運價漲勢仍未平息,航運研調機構德魯里 (Drewry) 周四 (8 日) 發布的數據顯示,現階段中國向美國貨櫃運價逼近 1 萬美元,且各大主要航線運費仍在上漲。

 

德魯里世界貨櫃指數 (Drewry World Container Index) 自中國上海運到美國洛杉磯的 40 呎貨櫃現貨運價,在周四上漲至 9631 美元,較前周增 5%,年增 229%。反映 8 條的主要貿易路線的綜合指數升至 8796 美元,較一年前飆漲 333%。德魯里表示,預計未來一周運費還會進一步上漲。

 

 

此外,上海到鹿特丹的貨櫃運價在 5 月下旬突破 1 萬美元大關後繼續上漲。德魯裡表示,本周運價已達 12,795 美元,年增近 600%。

 

儘管運價飆升有利馬士基集團、中國的中遠航運,以及長榮 (2603-TW)、陽明 (2609-TW) 等航運業者獲利,但也使貿易商更難以吸收高昂的成本,一些業者正在提高零售價格,進而加劇通膨壓力,供應鏈瓶頸也正阻礙經濟復甦。

 

對於多數航運分析師而言,在疫情爆發前亞洲 - 美國航線貨櫃運費突破 1 萬美元是難以想像的數字。數據顯示 2011 年到 2020 年 3 月,上海到洛杉磯每個貨櫃的平均運費不到 1800 美元。

 

雖然美國消費者和公司的需求是運費飆升的原因,但貨櫃供應短缺也難辭其咎。這當中以跨太平洋東向貨櫃的運力最為短缺,先前中國深圳鹽田港疫情爆發影響進出口,且等待進入洛杉磯和長堤港的船隻幾乎沒有疏通的跡象。

 

監測港口交通的美國官員表示,截至周二晚間,停泊在聖佩德羅港的貨輪總數為 18 艘,幾乎是兩周前的兩倍。去年年底以來便存在塞港問題, 2 月初更達到約 40 艘的高峰。

 

港口泊位平均等待時間從高峰下降後又稍微回升,根據洛杉磯港口數據,目前平均等待時間為 5.3 天,6 月初為 4.6 天, 4 月曾達到 8 天左右的高峰。

 

運輸費用的飆升也促使美國政府考慮推出因應對策,據華爾街日報 (WSJ) 周四引述知情人士稱,拜登政府計劃發布行政命令,打擊運輸產業整合與侵略性的定價策略,藉此壓低美國企業高昂的貨物運輸成本。

 

白宮認為,大型航運業憑藉市場優勢,使其能要求不合理的費率,並動用權力收取延滯費等額外費用,導致美國貿易商付出龐大代價,因此將頒布行政命令,要求海事委員打擊此類費用,並與司法部簽署合作備忘錄,改善在相關領域的調查行動。

 

※本文授權自鉅亨網,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北美航線需求持續暢旺 馬士基:航運現況將持續至Q4
馬士基呼籲對燃料課每噸150美元碳稅 運價、石油需求恐受影響
深圳鹽田港壅塞嚴重 馬士基、MSC示警情況正在惡化

我這次到越南拜訪第二大的電商TiKi CEO Mr. Son,他30出頭歲,就在七年內打造了越南第二大的電商平台, 他講的英文是流暢標準的美國口音,當然他也在美國讀過書,在公司裡用英語接待訪客是很稀鬆平常的事。這不只是越南,如果要講,泰國、馬來西亞,那更是如此。

問:就您觀察,何以台灣社會普遍對於新南向國家還是存在著認知落差?

答:重點還是在於我們的國際化程度不夠,台灣喊國際化、自由化,從1980 年代就開始了,但口號喊了30 年,並沒有真正落實,所以有關國外的媒體報導相對很少。雖然出國旅遊的人不少,但是都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觀光層次,沒有真正深入去了解他國的文化。其實東南亞還是我們最重要的鄰居。當然現在自助旅遊、背包客相對多了,那這現象應該會改變。

我們國際化的程度不夠,反映在我們的英語教育不普及,台灣職場上對英語的使用還是不熟悉。我以前在民間企業跟越南最大的移動通信商越南軍用電子電信(Viettel)做生意,跟我們打交道的公司員工普遍英文程度都很好,相較於國內的公司,我自己公司的員工寫出去的英文email 都讓我汗顏。所以不要看不起人家,不要覺得我們高人家一等。

問:針對培育企業人才來說,開發新南向市場應該鼓勵學習英語還是當地語呢?

答:最理想的情況是要學會一種當地的語言,英文也必須流利。企業界的朋友跟我講,他們在台灣招募人才、派去越南工作,這個人如果會講越南話那當然最好,如果英文也流利,那就更好了。因為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甚至是過度全球化的時代,一間企業經營到一個程度,絕對不是說把本地的客戶、產銷、通路、物流處理好就好了,而是一定要跟國際連結的。

很多台商到東南亞投資設廠,還是跟外部世界有相當連結的,所以業界朋友認為,新南向政策除了培養東南亞語系的人才,這些人的英文如果也流利,那就是一百分了。

問:您建議,台灣的中小企業該如何善用新南向政策整合資源的概念,與全球市場連結?

答:貿協在東南亞所有重要的國家都有駐點。過去一年,國內企業諮詢東南亞台貿中心的現象大量增加,這顯示政策確實發揮引導的作用。新南向政策不再像以往是純粹的投資,更重要的是把東協當內需市場的延伸,我們認為這個訴求企業界都聽到了。

很多中小企業以前可能沒有想到要去東協開發,但他們聽到政府推動政策的訴求後都前來諮詢,其中有很多是希望技術輸出、開拓內需市場做服務業,這就是政策引導的成果。

那政府要怎麼提供企業更好的服務,協助他們南向?我在總統府時即主張政府應該從PMI 做起。P 是人才,人才這塊,需要教育部、僑委會的力量,外貿協會也做人才培訓,培養企業界跟海外台商需要的人才;M 就是融資,這就是三個信保基金:農保、中小企保、海外信保,再加上中國輸出入銀行來協助業者南進; I 就是商情,這部分貿協要負很大的責任,我們必須提供業者正確的市場資訊,盡可能協助業者在當地找通路。開發內需市場要有好的通路,協助企業解決物流的問題。

問:以產業來說,哪些方面可能是台灣企業南向的優勢?

答:這需要一個一個國家來對應,因為每個國家發展程度不同。基本上台灣最強的是高科技資通訊(ICT)產業,這塊在東南亞環境還不成熟,所以你看很少有高科技產業去投資,郭台銘先生在東南亞投資也只是做代工而已,確實土壤還不夠成熟。

但台灣對東南亞相對上還是有很多優勢,農業科技就是我們的強項、醫療產業也是,還有水產養殖、食品加工。機械業我們很強,台灣是世界的工具機強國,越南每年進口的大宗項目裡有一項就是工具機。

還有技術輸出,統包服務方案、太陽能、綠能解決方案,包括LED太陽能發電,這些在東南亞都是很需要的。印尼有一萬七千座島嶼、菲律賓有七千多座,像這種國家不可能去蓋大型火力發電廠,太陽能發電對他們來講就很重要。我們的造船業也很強,特別是玻璃纖維(FRP)的漁船。所以要看每個國家的發展階段來對應。

問:新南向政策耕耘一年多以來,依您觀察,在人才方面相對欠缺的是哪一塊?

答:最欠缺的,是台灣年輕人走上國際的打拚意志,也就是企圖心。我的觀察是,東協現在還是很值得台灣年輕人去打拚的,有很多創業機會;或是到台商的公司,因為東協台商普遍面臨接班的問題。

東協台商的第二代有很多都是在歐美接受教育,熟悉歐美優質的生活環境,所以要他再回東南亞管幾千人的工廠,年輕一代有自己的想法,不見得想要再繼續經商、管工廠。

也有企業家的小孩讀的是財經,最後選擇到英國學烹飪、當廚師,不願意接班,所以很多台商最後面臨把在東南亞的企業賣掉,而很多中國企業等著要買,因為是現成的訂單、團隊、工廠。如果他們要賣的話,很多中國大陸的企業是馬上買走。

問:新南向政策的下一步,您會最希望著力的面向?

答:最希望著力而且已經在著力的,是為台灣的業者打開印度的大門。針對印度,貿協正在推動產業旗艦計畫的大戰略,已經進行了半年。

印度這個市場太重要了,將來的人口很快會超過中國,且比中國年輕太多了,平均年齡27 歲(中國平均年齡37 歲),人口紅利才剛開始。很多國際機構預測,到2040 年,印度就會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那麼重要的市場我們過去卻一直忽略。

我上個月到印度,就直接去大企業參訪,透過這種連結把印度的大企業跟台灣的供應鏈連結起來。再來就是幫中小企業克服他們會面對的市場資訊、通路物流、銷售人才、倉儲、展示中心等問題。所以我們外貿協會下一個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全力協助業者,進軍印度市場。

黃志芳
出生:1958 年
現職:外貿協會董事長
經歷: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外交部長、總統府秘書長
學歷:台灣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

本文選自《English Career》第61期

延伸閱讀》英文寫作功略 邀請函該怎麼寫才精確又不失禮? 

延伸閱讀
拜登政府大興土木 科技、原物料類股可望優先受惠
拜登政府大興土木 科技、原物料類股可望優先受惠

2021-07-08

拜登對中國,比川普更有狠招!佈局盟邦聯合陣線,持續打壓華為、中興,擴大美國投資中企黑名單
拜登對中國,比川普更有狠招!佈局盟邦聯合陣線,持續打壓華為、中興,擴大美國投資中企黑名單

2021-07-07

金融脫鉤》狂總統草率揮軍 投資禁令至今未上路 拜登對總市值26兆中企出手 新版黑名單威嚇效果加乘
金融脫鉤》狂總統草率揮軍 投資禁令至今未上路 拜登對總市值26兆中企出手 新版黑名單威嚇效果加乘

2021-07-07

遭中國「0.28元口罩」打趴!美國業者「貨出不去」崩潰求救拜登 滯銷達3億片
遭中國「0.28元口罩」打趴!美國業者「貨出不去」崩潰求救拜登 滯銷達3億片

2021-06-30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201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