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到見骨的中澳貿易戰已經一年,結果澳洲紅酒迅速找到替代市場、煤炭與鐵砂各界爭搶,經濟復甦強勁的澳洲還表態,一旦中國武力攻台,將堅定履行對台灣的承諾。
去年5月18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澳洲生產的大麥徵收高達80.5%的反傾銷與反補貼懲罰性關稅,正式開啟一場赤裸裸、以商逼政的貿易戰爭;隨之而來的懲罰標的,瞄準澳洲大量出口至中國的牛肉、煤炭、紅酒、木材、棉花,甚至龍蝦,中國官方祭出懲罰的理由千奇百怪,說木材裡有蟲卵、牛肉違反檢疫規定、直接通知海關不准澳洲龍蝦通關、指示棉廠禁止購買澳洲棉花等等。
看中國貿易制裁金額
澳洲央行:高達5千多億元
澳洲中央銀行(澳洲聯邦準備銀行)去年11月發出報告,統計這些遭到中國貿易報復的標的,占澳洲2019財政年度出口總額的7%,金額約5549億新台幣。
相較之下,北京對台灣雖然不斷升高戰機與軍艦巡航頻率,在貿易戰爭層面目前只發生鳳梨事件,北京對澳洲的貿易逼迫,遠遠超過台灣。
中國對澳洲貿易制裁目的明確:以商逼政、殺雞儆猴。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去年4月21日率先開炮,主張應籌組獨立調查委員會,追究武漢肺炎的病毒起源;外交部長潘恩(Marise Payne)更進一步追擊說,因為中國隱瞞病毒的訊息,導致世界各國失去應對疫情的黃金時間。
莫里森政府的主張觸動北京的敏感神經,北京立即對莫里森做出定性,認為他是藉由武漢病毒,成為美國反中圍堵的先鋒部隊,中國必須早期做出明確的懲罰行動,避免澳洲立場成為亞洲各國政府模仿的對象,必須「把澳洲逼回箱子裡面」。
然而,至少在貿易戰開打一年後的今天,北京以商逼政、殺雞儆猴的貿易懲罰,並未獲得實質成效。
的確有許多商人因為北京制裁受害,例如:約60艘澳洲運煤船被迫滯留在中國港口之外,船員們無法上岸超過六個月,生活用品也消耗殆盡,北京政府最近以人道主義考量為由,准許這些澳洲運煤船靠岸,仍然禁止卸載煤炭,只讓船員上岸補充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