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友善的品牌形象,需要供應商一同參與,「信任」成為供應鏈重組的原因之一,隨著去中國化效應,台廠的海外布局,也在此刻起了關鍵作用。
今年三月,新疆棉議題爆發,瑞典時裝龍頭H&M(市值三五八億美元)股價自二二三.四克朗跌至一九五.四二克朗,跌幅十二.五%,市值跌落背後的故事,起因於近年來國際品牌積極追求企業社會責任的決心,將掀起全球紡織供應鏈的大變局。
運動品牌大廠Nike、Adidas等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同,加強產品原物料的追溯,以人道、環保為最高訴求,促使供應鏈簡化成為品牌商彼此間共同的默契。環保、友善的品牌形象,需要供應商一同參與,因此「信任」就成為供應商及品牌廠之間的隱形橋樑,也是供應鏈重組的重要關鍵。
先從紡織業產值看,二○一五年至二○年全球服飾產值平均年複合成長率為負○.五%,面臨成長困境。但後疫情時代伴隨全球財政刺激,二一年全球服飾業預估成長達九.八%,並預期至二五年達八四二七億美元水準。服飾業經歷五年的衰退後,將重回成長軌道,漸露曙光。
再看全球服飾出口,中國(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占三○%)近五年平均成長率一.一四%,對比越南近五年平均成長率達六.三%,供應鏈去中國化、移往東南亞的趨勢儼然成形。台灣紡織業龍頭儒鴻將投資一.七五億美元在印尼建新廠,聚陽在越南、印尼、柬埔寨的總產能已占整體九○%以上,台灣企業的超前部署,將在這個變局下獲得最大效益。
台灣紡織供應鏈結構完整,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一五年起,面臨中國規模優勢競爭下,台灣紡織出口自一五年一○八億美元,下降至二○年七十五.三億美元,衰退三○%。而從近期數據看,單月出口值已回到七億美元以上,除景氣復甦外,台灣企業的海外布局及在品牌間建立的「信任感」,起了絕對關鍵的作用。
從資本市場看,中國最大成衣代工廠申州國際(市值三三六億美元),二○年營收年增一.六%(海外營收僅占集團四○%),營業利益年減七.六%,股價從今年二月高點以來下跌二.九%;對比台廠儒鴻、聚陽,去年營業利益成長○.五%、七.二%,股價自今年二月以來分別上漲二五%、二三%,股價的強勢,透露全球紡織供應鏈棋盤中的大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