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經濟復甦的力道,儘管史無前例,但終究是根基不牢;這場因疫情造成的衰退,觸發了幾個結構性的變化,影響將十分深遠。
2020年由新冠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大衰退,是史無前例的。它不是由貨幣政策、庫存、消費等傳統週期性因素觸發的,而是因為全球範圍內生產和消費活動發生了斷崖式下墜,衰退之慘烈前所未聞。
21年的經濟復甦,同樣是史無前例的。由於基數效應,今年的增長反彈力度應該是和平時期所未見的。為了拉動經濟,各國所推出的財政貨幣政策力度(全球經濟領頭羊美國尤其如此),也是和平時期所未見的。更有趣的是,決定經濟復甦的路徑圖,既不在於刺激措施、也不在於就業市場,而是取決於未來疫情的發展。
為了在不確定性中增加復甦的機會和強度,美國政府祭出了極為激進的財政赤字政策,並得到了聯準會貨幣政策的保駕護航。不等美國經濟做出經濟下行週期通常發生的調整(庫存、工資、投資等),白宮和聯準會便強行拉出一個人為的復甦。此復甦強則強矣,但是主要靠政策人為催生出來的。從工資到房價,從股市到借貸,經濟與資產價格均沒有實現市場出清,便進入下一個上行週期了。
這是根基不牢的復甦,能否具有可持續性,也值得進一步觀察。
這場衰退,更觸發了幾個結構性的變化,其影響十分深遠。首先,現代貨幣理論堂而皇之地進入了決策者的殿堂。政府扯下了羞答答的面具,無底線的赤字財政和量化寬鬆已經成為政策的一部分,不僅現在,未來也會一再被使用。
其次,產業鏈布局醞釀重大改變。在效率和利潤驅動下,過去20年產業鏈高度集中,導致疫情中供應斷裂,不僅影響生產,更帶來國家安全的憂慮。產業鏈重新布局勢在必行,這給全球化帶來新的變數,各國的增長動力可能因此而此消彼長。